概要: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其基调应是哀而不伤、郁而不堕的,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生讨论以短语概括本诗节意境。短语选择概括:清明洁净,奥妙无穷。学生推荐一生读: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师:我就知道中国古代诗人的多愁善感,那种超人的“忧患意识”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自寻烦恼,再无端生出一些卿卿我我的情来,折磨我们,谁来解读一番? “生:此时此刻洁白的月光洒满江面,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而在楼台上,孤独的思妇望着这月光思念着远方的游子。游子比作月光,天上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思妇的妆镜台。照在思妇的妆镜台上,精确体现出了游子虽然身在异乡,但心却不由自主的定格在家乡之情。“去悠悠”“扁舟子”“月徘徊”“卷不去”“拂还来”体现出了对在外游子的相思之情。生:我想谈谈我对‘徘徊’的理解。诗句中的‘月徘徊’实际指思妇‘心的徘徊’。此时的思妇因为思念相隔千山万水的夫君而心中充满愁怨。因而,在她看来,悬空高挂的孤月也像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春江花月夜)教学实录,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其基调应是哀而不伤、郁而不堕的,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盛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生讨论以短语概括本诗节意境。
短语选择概括:清明洁净,奥妙无穷。
学生推荐一生读: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师:我就知道中国古代诗人的多愁善感,那种超人的“忧患意识”绝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自寻烦恼,再无端生出一些卿卿我我的情来,折磨我们,谁来解读一番? “
生:此时此刻洁白的月光洒满江面,这是一个多么富有诗意的画面,而在楼台上,孤独的思妇望着这月光思念着远方的游子。游子比作月光,天上的明月仿佛找到了思妇的妆镜台。照在思妇的妆镜台上,精确体现出了游子虽然身在异乡,但心却不由自主的定格在家乡之情。“去悠悠”“扁舟子”“月徘徊”“卷不去”“拂还来”体现出了对在外游子的相思之情。
生:我想谈谈我对‘徘徊’的理解。诗句中的‘月徘徊’实际指思妇‘心的徘徊’。此时的思妇因为思念相隔千山万水的夫君而心中充满愁怨。因而,在她看来,悬空高挂的孤月也像她一样在徘徊,在待人。
生:对于“月在徘徊”的理解我觉得不仅仅表示在作者的心在徘徊,情在徘徊,同时也有是因为云在动,这是有关于物理上的参照物问题。
师明确:解读的好啊!“徘徊”,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还有那思妇卷不去、拂还来的痴情和缠绵。
这悠悠的“愁”,毕竟是月下清愁,绝不是那生死别绪。没有“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样的浓烈,可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惆怅和迷惘,倒是一样的难受,“一种相思,两地闲愁”,“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
是啊,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大自然景色转到了这人生图象,引出这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女生齐读: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师:人间挚情,都愿相见相闻,不怕的是不见不闻,最挠心的是相望不相闻,那种相见的愿望抑或欲望自然难抑。诗人再搞点手段出来,偏偏让以传音信为能事的鱼雁无能为力,让你更难奈。一个“愿”字岂能了得。哪位同学根据意象简析一下诗中思妇的心境?
生: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苦)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看江中,鱼儿在水里跃动,跃也无用,只能激起阵阵波纹。思妇多么希望它们能够传达难耐的私情呵!却做不到,只好愿随月光照在相思人的身旁。
师评:是啊,难耐的心,难耐的情啊!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心上人吗?共望明月却无法相知,只好寄情月华,“流照君”了, “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己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唉,该死的诗人!)
男生齐读: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师:谁来解读一番?
生:春江花月夜,如此良宵,如此佳辰,人生能有几度逢,而诗人独自异乡,形影相吊,在此情境,诗人的思乡情愁油然而生,萦绕心头,以致在梦中寻觅故乡花落闲潭的痕迹。当诗人醒后,望那江水、斜月,愁情更是加速的滋长,她多么渴望明月能够传情。
生:把游子阵阵的无奈渲染得淋漓尽致,或许他们相逢的时候只有一方闲潭,一片落花,但对“同心而离居”的人而言,他们裸露在冰冷月光中的梦却在这里找到了归宿,“可怜”一词点出了他们的无奈。诗歌最后两句把所有的情感凝聚在了一句发自内心的扣问之上。“到底有多少人能乘月而归呀?”答案是那么令人无奈。他想让月光感动,让他乘月而归,但他却破碎成一片一片的碎片,溶入深深的江底,只留下阵阵涟漪久久荡漾在江面之上,这里把这种无奈定格在“春”“江”“花”“月”“夜”之中,摇落于“满江树”。
生:我认为“沉沉”二字着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乡!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
师结:分析的都非常精彩!落花流春,江月西沉,却路途遥遥,天隔一方,相会无期,即使落月也会摇情。本来就已难耐的思情怎经得起诗人这一“摇”啊,情满江树的万般无奈也就不会觉得奇了!
师评: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动神迷。
小结:一曲《春江花月夜》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轻彩淡痕,澄明恬静,神韵飞动的水墨丹青。月是其吟咏的母题,在诗中似乎成了诗人生命情怀的一种寄托,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明月松间照”的空灵静寂,“一夜飞度镜湖月”的梦幻神奇;感受到了“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相思,“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寂静凄凉;感受到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清苦,“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无奈惆怅。从月生到月落融合了自然的景,宇宙的理,人间的情,月在张若虚笔下变得如此妖娆多情,奥妙无穷!
六、拓展:中国古代诗歌不解的意象情结。
结语:自古以来,春、江、花、月、夜就与诗歌结下了解不开的意象情愿,伴随着人类的脚步,关注着苍生的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
《文心雕龙·物色》有言:“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般而言,人们的心理与自然的物色是同步同态的。对于“美好”的“春天”,人们并非只有“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唐·于良史《春山夜月》)之类的肤浅之感。对于情深感锐的文人,美好的春天,更容易触动他们心中那根高张在似倾危柱上的哀切急弦!此正如苏轼《水龙吟》所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早在《诗经·七月》之中,便有“春日迟迟,……女心伤悲”的佳句。 “伤春”、“悲秋”,可说是中国古典艺术中一个亘古的主题。明·陈继儒《小窗幽记》所说:“送春而血泪满腮,悲秋而红颜惨目。” “伤春”、“叹花”之诗咏,业已形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文脉”。杜甫有“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欧阳修《蝶恋花》有 “泪眼问花花不语”。晏殊《浣溪纱》呢?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