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蚕姑娘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教学重点:学会本课字词,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2.复习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并检查掌握情况)二、细读文本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蚕儿什么时候出来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读一读。这里用了一个“钻”,从这个字你感受到什么?2.蚕姑娘这么急切地钻出来想见见阳光明媚的春天,小朋友们也十分急切地想见见蚕姑娘是什么样子,那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刚出来的蚕姑娘的样子吧!刚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怎样的后来又变成什么样子的?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板书:又黑又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3.第二自然段(1)刚出来的蚕姑娘又黑又小,它出来后干了些什么?找人读第2自然段。板书“吃——睡——脱——醒——变”(2)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蚕姑娘一生经过了几次蚕眠?每
蚕姑娘 教学设计和反思,标签: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蚕姑娘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初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和形态变化,激发学生对昆虫的研究兴趣。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字词,了解蚕的整个生长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自读课文,边读边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复习检查生字词。(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认读并检查掌握情况)
二、细读文本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蚕儿什么时候出来吗?你从哪里知道的?读一读。这里用了一个“钻”,从这个字你感受
到什么?
2.蚕姑娘这么急切地钻出来想见见阳光明媚的春天,小朋友们也十分急切地想见见蚕姑娘是什么样子,那让我们一起去
看看刚出来的蚕姑娘的样子吧!
刚刚从蚕卵里钻出来的蚕姑娘是怎样的后来又变成什么样子的?请大家自己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板书:又黑又
小——又黄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
3.第二自然段
(1)刚出来的蚕姑娘又黑又小,它出来后干了些什么?找人读第2自然段。
板书“吃——睡——脱——醒——变”
(2)蚕吃桑叶的几天当中,它是在动着的;而从睡到醒当中的时间里,它是不吃也不动的,这叫做蚕眠。
蚕姑娘一生经过了几次蚕眠?每一次蚕眠后都有一个相同的过程,是什么?(蜕皮)第一次蚕眠它发生了什么变化?(
脱了黑衣裳,变成黄姑娘)
(3)齐读第二自然段。
4.第三自然段
(1)又黑又小的蚕姑娘变成了黄姑娘之后,它又做了些什么?找同学读第三自然段。
(2)读了这一段,你和刚才的第二自然段比一比,你有什么发现?
句式有很多相同之处,哪里相同?
还存在一些不一样的地方,你发现了吗??(“又黑又小”换成“又黄又瘦”;“黑”换成“黄”,“黄”换成“白”)
为什么“就”要换成“又”? 谁能说说“就”和“又”有什么不同?
(3)第二次蚕眠和第一次蚕眠经历了相同的过程,它“先吃了几天的桑叶,又睡在……醒了,醒了,变成白姑娘。”(
教师指着板书带着学生一起回顾)不同的是黄姑娘经过了二次蚕眠变成了白姑娘。
5.后来蚕姑娘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的4、5段。
(1)你发现了什么?
(2)课件出示“又______又______的蚕姑娘,吃了几天桑叶,______睡在蚕床上,不吃也不动,脱下______衣裳,换上
______衣裳。醒了,醒了,变成______姑娘。”你能不能看着屏幕给大家介绍一下蚕姑娘的第三次蚕眠?
(3)看来这样难不住大家,那你能根据黑板上的提示“吃——睡——脱——醒——变”给大家介绍一下第四次蚕眠吗?
6.指导背诵
7.经过四次蚕眠,蚕儿该吐司结茧了,他是怎么做的?齐读第六自然段。
蚕山是什么?“新的房”指什么?
新房盖好了,蚕姑娘的心情怎么样?(指导学生读好“成了,成了”)
8.教师补充:蚕姑娘在茧子里面还需要退一层皮变成蚕蛹,蚕蛹后来变成蛾,
齐读最后一段。
后来,蚕蛾产卵后死去,第二年春天,蚕卵又能孵出小蚕来,又开始新一轮的生长过程。
三、总结拓展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蚕儿从出生到变成蛾的经过,了解了蚕姑娘的一生。蚕姑娘牺牲自己,为人类吐丝制成了许多美丽的
绸缎,早在古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就写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推荐课后阅读:《春蚕》
课后反思:
在未接触这篇课文之前,我对蚕儿的生长过程可以说是比较陌生,因此我特地上网搜寻了视频来了解蚕的生长过程。蚕
儿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个别读书多的小朋友知道我们身上的有些衣服是蚕儿吐的丝制成的。因此,想让学生深
入了解到蚕的生长过程并不容易。通过本课的教学,可以感受到学生对于蚕非常感兴趣,可是由于生活中真正接触蚕的
机会并不多,所以对蚕又相当的陌生。
上一篇:《蚕姑娘》教学思考(同题研究)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