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要知道,爱情可是我们人类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命体验与回味,就像每天伴随我们的日子。于是,少了“爱情”这道甜点的语文教学,总像是不完美的人生,缺少四季中的一季、五味中的一味。其实,就将这层窗户纸捅破,又能怎样?不过是为孩子清新美好的内心世界增加了一些纯洁的梦幻、甜蜜的期待,在他们真善美的小世界中加上一点神秘的滋味。我们应当相信,爱情不会仅仅因为这一节课的教学就款款而来,我们更应当相信,有了这一课,我们的孩子们长大后再去品味爱情,或许就会增加更多的深情与理性。选择爱情来演绎文学、演绎语文,我们希望传递能够陪伴孩子一生的柔情与感动。三、预设:文学理论的智慧抒发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其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规定性。民间故事这样的文学样式,作品本身存在人物简单、结构相似、语言通俗等方面的特点。这样的文本,如何走得更远呢?在学校开展“与特级教师同备一堂课”的过程中,老师们所作的教学预设,大多还是在原来的以“语言和文字”为出发点的语文教学理论的茶壶里翻波浪。刚刚,教育部发函明令,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大学语文课程不及格不能毕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我们是否应当思考:学
我们为什么这样教《牛郎织女》—— 语文教育何处寻,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要知道,爱情可是我们人类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生命体验与回味,就像每天伴随我们的日子。于是,少了“爱情”这道甜点的语文教学,总像是不完美的人生,缺少四季中的一季、五味中的一味。其实,就将这层窗户纸捅破,又能怎样?不过是为孩子清新美好的内心世界增加了一些纯洁的梦幻、甜蜜的期待,在他们真善美的小世界中加上一点神秘的滋味。我们应当相信,爱情不会仅仅因为这一节课的教学就款款而来,我们更应当相信,有了这一课,我们的孩子们长大后再去品味爱情,或许就会增加更多的深情与理性。选择爱情来演绎文学、演绎语文,我们希望传递能够陪伴孩子一生的柔情与感动。
三、预设:文学理论的智慧抒发
每一种不同体裁的作品,其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规定性。民间故事这样的文学样式,作品本身存在人物简单、结构相似、语言通俗等方面的特点。这样的文本,如何走得更远呢?在学校开展“与特级教师同备一堂课”的过程中,老师们所作的教学预设,大多还是在原来的以“语言和文字”为出发点的语文教学理论的茶壶里翻波浪。
刚刚,教育部发函明令,认真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大学语文课程不及格不能毕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我们是否应当思考:学习了十几年语文的大学生们为什么又要回去继续学?是否因为原来我们小学、中学乃至大学的语文学习存在缺陷?如果这缺陷是真实存在的,那我们怎么办?依然顾影自怜、故步自封?
这真的需要我们重新去回味与反思,那实际证明已经让母语在成人世界中退化了的陈规固陋,如果不去超越,恐怕我们母语文化沉淀了千年的文字以外的文学及文化内涵,就会在滚滚的读书声中被淹没了。这番想法更坚定了我们纵深研究、超越自己的信念。
研究《牛郎织女》期间,著名先锋派作家、清华文学院院长格非,给我们学校五年级学生做了一场《牛郎织女》的文学解读讲座,他的讲座完全颠覆了我们小学教师教授语言的方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牛郎织女》渗透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儒”、“道”、“佛”文化。文中呼唤儒家道德伦理,体现了道家对神的敬重与向往,以及佛教追求人与动物、与神仙众生平等的思想。我们折服于他学者的深度与作家的文本解读视角,又和格非一样,惊奇于这些五年级学生对格非老师讲座的浓厚兴趣。于是,我们希望将他的深刻思想与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链接,摆脱单一的语言文字训练,实现一个以文学理论作为支撑的语文课堂,实现一次尝试性探索。
于是,我们将这样的想法,以这样的教学流程呈现出来:写了什么故事;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为什么写这个故事;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或许这样的流程在引导中学生解读文章时,经常被语文老师们用到,会给人以“小学中学化”的感觉。但我们要知道这一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下半学期的少年。对马上就要走进中学的他们而言,类似“文章写的谁的故事呀”“你为什么对这个故事感动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之类的问题,学生想必早已审美疲劳了。而且这对他从小学到中学的衔接又能有什么好处呢?孩子不是我们的私有财产,他们是成长的,小学语文老师只是人生旅途中短暂搀扶他的拐杖,我们的责任是送他们上路,而不是让他们变成自己的翻版。
那样的提问、那样的裹足不前,如果仅仅是基于认识的不到位,也许时间会带给它洗礼。但可怕的是,还可能我们的“幼稚”是一种本领的恐慌——不是没有带领学生前行的愿望,而是没有那样的能力。这样的幼稚,要么就是领导出幼稚的学生,要么就是被早已摆脱了幼稚的学生所淘汰。
《牛郎织女》这样的教学流程设计,是我们对文本及文本相关文学基本理论深入研读后的呈现,暗合文学鉴赏的基本过程。先探讨“写了什么故事”,梳理人物关系,这相当于文学鉴赏的起始阶段——感受形象阶段。“如何写这个故事的”、“为什么写这个故事”的环节中,与学生一同探讨故事的表现手法、故事中的情感,研究《牛郎织女》故事与其他民间爱情故事的异同,这时让学生的理性认识加强参与,将自己感受到的形象继续深化,相当于文学鉴赏中的审美判断阶段。“什么情况下写这个故事的”环节通过比较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研究叶圣陶先生作品的高妙之处、探求故事背后的背景、再次咀嚼玩味形象,力求达到文学鉴赏的最高层次——体味玩赏阶段。在这符合文学鉴赏基本规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期待学生层层深入又层层剥笋,感性与理性一同参与、情智与想象一同奔涌,既获得对叶圣陶版《牛郎织女》故事的审美享受,又在理解与思考中,实现了对这一故事的自我再创造。
在这文学鉴赏论背景下的宏大结构推进运行的同时,细节处我们同样试图将文学理论的火花渗透到教学的点点滴滴。运用文学创作理论中的典型化手法,和学生聊人物关系、进行人物归类,将四大民间故事的人物比对归类。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的情节、悬念、线索……,令学生初步感知文学作品的基本表现手法。追问: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爱情故事,实际上内藏对文学的本质及其产生原因的思辨。通过阅读报告单的汇报,比较四大民间爱情故事,渗透的是比较文学同主题研究的基本方法。
感谢文学基本理论赋予我们的智慧,这一课的教学如果说还能带给人些许启发的话,我们相信征服了听课者和学生们的不是讲课的老师,而是文学,永恒的文学。
四、对话:民间文学的诗意表达
以文学的形式呈现文学的课堂,应当营造出一种文学的氛围,亲切、自然、放松,让课堂的参与者以文学的方式表达对文学的理解与感受。这样的课堂犹如孔子的杏坛设教有教无类、言者无罪,又如魏晋清谈滔滔不绝、往辄破的,它是文学的百宝箱、文化的集散地,是你来我往、灵感勃发,是嬉笑怒骂、尽情挥洒。走进这样的课堂,你不会觉得自己是在上课或听课,而应当仿佛置身葡萄架下,齐聚三五好友,青梅煮酒,共话桑麻。
所以,前文提到的“语言与文字”理念指导下的读与品的训练,不能算是真正的文学的方式,它的严谨与精致,在规矩方圆、循序渐进的同时,反映的是教师信息强势的单向流动,常常让人失去创造的火花、灵感的闪念。人类的语言学习,“除了语音、词汇和语法,儿童必须学会在社会环境中有效地使用语言。”(劳拉·E.贝克)这种“语用”的学习表现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应当是一种不同于朗读、文法训练的特殊形式——有条件的自由交流。或许可以借用神经系统学家托克尔·克林伯格的观点,称之为“对话”,“在所有的教学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志。”
上一篇:《安塞腰鼓》教学后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