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学校开展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给我们年青教师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吴老师的课应该说是非常精彩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正好前段时间学校的三人上一课我也上了这一课,两者一比较,就吴老师的这一节语文课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想法。 收获: 一、教师基本功扎实 基本功源于平时的教学,是在平常的上课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吴老师上课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体现出名师风采,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丝毫的紧张,只有坦然,只有自然,只有亲切。特别是课堂上所展现出来的教学机智,教师的评价语言更是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 二、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深刻到位 教学中,吴老师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把切入点放在了 “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
执教《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学校开展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给我们年青教师提供了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吴老师的课应该说是非常精彩的,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正好前段时间学校的三人上一课我也上了这一课,两者一比较,就吴老师的这一节语文课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想法。
收获:
一、教师基本功扎实
基本功源于平时的教学,是在平常的上课中不断积累起来的。吴老师上课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无不体现出名师风采,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丝毫的紧张,只有坦然,只有自然,只有亲切。特别是课堂上所展现出来的教学机智,教师的评价语言更是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
二、对教材的理解、把握深刻到位
教学中,吴老师本着从大处着眼,抓重点字词的原则,把切入点放在了 “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引导学生从“柳树的样子”和“柳树的成长历程”两个大的方面着手,再通过对每个段落中的重点词句的深入体会,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生命的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
在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吴老师充分展示其“过程性”。在学习第五自然段时,吴老师先让学生自由读这一节,要求用词语概括出柳树的特点,再找出相关的依据。组织交流时,由一点逐步拓展。如“粗大挺拔”,由“两合抱粗、一百平方米”到“浓荫、巍巍然”这些描写,再拓展到“生命力的强大”,过程展示得充分,学生的认识与理解也由浅入深,逐步到位,朗读指导就水到渠成。
三、细节展现名师风采
(1)、“巍巍然撑立” 在学习第5小节时,对于文中的这个词学生应该说当时体会的并不深刻,这不怪学生,因为学生还未体会到柳树的那种顽强生存的精神,吴老师也并没有在此过多纠缠,而是说学了课文再来回顾,在教完第7小节后,再次回到这个词,此时学生都能体会到柳树的顽强,这样的精彩教案想必不是她事先的安排,但从中却彰显出她平时教学的能力水平。
(2)在教学第7小节时,师:此时你脑海中出现了柳树正在经受怎样的摧毁呢?
生1:树叶被吹得漫天飞舞……
生2:快要连根拔起了……
生3:被狂风吹断了枝条,吹裂了树皮……
……
师:经受这样的摧毁,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害怕了吗?退缩了吗?(没有)我们可以想象,当这株柳树这株柳树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会怎样鼓励自己,怎样给自己打气呢?
生1:暴风雪就要过去了,只要再忍一会儿,我就能活下来了。
生2:坚持就是胜利。
生3:再挺一会儿,再挺一会儿,温暖的春天就要来了。
……
在体会柳树历经的磨难时,吴老师通过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加以总结,紧扣文本,展开合理的想像,并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学生练习说话,让学生走进了一个充满坎坷的生长历程,学生感悟的充分,体会的具体,再加上形式多样的朗读,使这一环节显得尤为精彩。
(3)、我在教学第3小节想像边塞诗词时,先让学生说,然后又出示了四首诗,让学生齐读体会;而吴老师执教时让几位学生交流,然后加以总结,简洁而明确,课后交流时,我也赞同吴老师的教法,因为课堂的时间很宝贵,要把有限的时间放到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的教学上,这里只要学生感受到青海高原的悲壮和苍凉即可。
想法:
吴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学生理解、感悟、朗读训练到位,我用文中的词来表达我的感受那就是“神奇”——“望而生畏”。不是害怕,而是敬佩。鉴于本人水平有限,对这节课提以下建议仅供参考:
(1)、我觉得教师在教学时抓住文本的同时,更应该跳出文本,让学生从文本走向生活,不能就课文讲课文,要做到发散。在文章结束时,应该让学生谈谈由高原的柳树还想到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人或事,如:张海迪、霍金、司马迁等,让柳树的精神更深地植入到学生的心灵深处,也许是时间的缘故,吴老师在结束时引导学生交流的不够。
(2)、吴老师紧扣“神奇”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体会,可以说脉络清晰,条理清楚,重点突出。但我认为,神奇只是作者对柳树的初步印象,在了解了柳树的生长环境、形态后,作者进行了大胆地猜测与想像,而后才有了“望而生畏”的感受,“望而生畏”是对它生存和壮大历程中顽强精神的无限赞叹。“神奇”固然重要,但“望而生畏”更加重要,吴老师注重了神奇的感悟,对“望而生畏”理解感悟、挖掘的还不够。在板书的设计上也该加入“望而生畏”这个词语。
总之,教无定法,教无止境。通过这次校内名师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使我欣赏到了名师教学的风采,充分感受到我与名师之间的差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语文教学的广阔内涵。今后,我会虚心地向名师学习教学技艺,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也由衷地希望学校能够多开展此类活动。
上一篇:《青海高原一株柳》设计之“引”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