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特殊的葬礼》说课现代教育理念认为,现在的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强化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发展意识。《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视角揭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将课程目标以“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来设计,第一次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提到了这“三重”之一的位置,对于我们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有着极其重要影响。《课程标准》还十分强调语文学科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统一,寻找语文的根基。《特殊的葬礼》是新入选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阅读教材,我认为是较好地体现当前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教材。下面我对这篇教材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观点。一、关于教材的理解《特殊的葬礼》是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记叙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好教材。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以及这一举世闻名的大瀑布是怎样葬送的原因,说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大事,告诉人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课文先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塞特凯达斯大瀑
《特殊的葬礼》说课,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大全,http://www.88haoxue.com《特殊的葬礼》说课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现在的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强化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发展意识。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视角揭示了语文课程的特点和发展方向,特别是将课程目标以“知识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来设计,第一次将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提到了这“三重”之一的位置,对于我们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有着极其重要影响。《课程标准》还十分强调语文学科要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相统一,寻找语文的根基。
《特殊的葬礼》是新入选人教版六年制第九册第八单元中的一篇阅读教材,我认为是较好地体现当前课程改革发展方向的教材。下面我对这篇教材的教学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一、关于教材的理解
《特殊的葬礼》是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记叙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好教材。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塞特凯达斯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以及这一举世闻名的大瀑布是怎样葬送的原因,说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已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大事,告诉人们要珍惜、保护环境,爱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课文先写巴西总统菲格雷特为塞特凯达斯大瀑布主持葬礼,接着写了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大瀑布被葬送的原因以及人们为它举行葬礼的情形;最后又回到课文开头的场景,写菲格雷特总统在葬礼中号召人们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二、关于教学目标的定位
《特殊的葬礼》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九册第八组中的一篇阅读课文,本组课文有的赞美了北大荒草塘美丽的风光,有的揭示了蛇与庄稼等事物之间的联系,有的介绍了国外为一条大瀑布举行的葬礼,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本组教材,也是本册的最后一组。学习时,要继续提高阅读的速度,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根据这组教材的学习整体目标和《大瀑布的葬礼》这篇文章的特点,我将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认识本课5个生字;
2、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了解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及被葬送的原因;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生态平衡。
根据学生已学习了前面的两篇课文和教材特点,我认为这篇文章的学习,有以下两个方面的重点,同时又是教材中的难点:
1、了解大瀑布发生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以及被葬送的原因。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环保意识,保护生态平衡。
这篇课文,我将用一教时进行教学。
三、关注学习过程,强化三个意识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现在的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强化主体意识、训练意识、发展意识。以读为本,从整体入手,通过合作学习、讨论学习,把教学过程变成师生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并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时,言内之意,充分领会;言外之意,深刻领悟。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内容的感悟,知识网络的建构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本节课教学主要经历三次领悟阶段和三次领会阶段。
(一) 第一次领会——再现景观 质疑问难
1、观察描述,引入情境。
你们见到过这样的瀑布吗?(放多媒体课文,请同学们观赏尼亚加拉瀑布、维多利亚瀑布、伊瓜苏瀑布、安赫尔瀑布、黄果树瀑布,感受瀑布雄伟壮观的景象。)
2、谈话引入,设疑问难。
导语:同学们,刚才看到的瀑布这么美、这么雄奇、壮观,可是在1986年9月巴西总统菲格雷特却亲自主持了一个为大瀑布举行的葬礼。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28课(板书课题)。
设疑:读了课题,你最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就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集中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为此,老师由课题引发开来,自然是言内之意,做一领悟即可,贵在激趣,引趣。
(二) 第二次领会——感知课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素质和天资只有当他每天都有时间从事自行选择的喜爱的劳动时才能得到发挥。”本环节正是把学生自读自疑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加以研究,这样教师把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给予学生更广泛的空间。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他们积极、主动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充满激情地去学习、去探究。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把自己提出的问题写在“自疑卡”上。
2、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伙伴,共同读书,共同讨论。
3、师生交流,感知课文。
在这里,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运用“自读——自学——自悟——自得”的教学方法,通过自读来质疑,通过自学来梳疑,通过自悟来解疑,通过师生共同的活动,深入地理解学生达到自得。
(三) 第三次领会——感悟课文
上一篇:《特殊的葬礼》说课设计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