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致女儿的信》高效导学案5(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正文

《致女儿的信》高效导学案5(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设计)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157

概要:孝南区祝站二中九年级(上)语文高效导学案课题:8、致女儿的信 课型:阅读 主备:罗有志审核:祝站二中九年级备课组 审定:罗有志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一、预习导学【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代表作品:《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

《致女儿的信》高效导学案5(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设计),标签: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孝南区祝站二中九年级(上)语文高效导学案

课题:8、致女儿的信                课型:阅读             主备:罗有志

审核:祝站二中九年级备课组         审定:罗有志

姓名:                             班级:                    

学习目标

1、了解“爱情真谛,感受伟大爱情的美好”。

2、进行爱情教育,帮助学生走好青春第一步,正确把握萌动的爱情。

一、预习导学

【知识链接】——作者简介: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出生于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曾获两枚列宁勋章、一枚红星勋章等。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探讨了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在学校集体中和家庭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农村学校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以及校内领导等问题。他在著作中,宣传苏维埃人道主义教育学思想,他的著作富有生动的教育实例,在一些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代表作品:《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甫雷什中学》、《和青年校长的谈话》、《公民的诞生》等。

【知识链接】——题目解读:这篇课文是苏霍姆林斯基在女儿十四岁生日的时候写给她的三封信之一。在信中,作者怀着激动和欣喜的感情,站在平等的对话者的角度,一反严肃的说教,用神话故事对女儿进行了一次生动的爱情教育。文字朴实晓畅,语言生动形象,昭示了爱情的真谛。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忐忑(     ) (     )  繁衍(     ) 幼稚(     )     迷惑(     )   惩罚(     )   一抔黄土(     )     刹那间(    )   宿愿(     )    伫立(     )   怒不可遏(     )

2、解释下列词语:              忐忑:                     无与伦比:

怒不可遏:                               化为乌有:

3、请你根据课文和自己的理解回答“作者的爱情观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探究展示www.88haoxue.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88haoxue.com

1、  这种“美和力量”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这几次同样的“美和力量”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呢?                                                                         

                                                                              

2、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这第三次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请思考这两个‘不可理解’有什么不同?”                                                   

3、上帝三次看到爱情,他在看到爱情后是怎样的表情?                                    

4、照前两次的推论,应该是暴跳如雷了。但你看第三次是“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那么怎么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你们想一想,他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要说‘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为什么上帝没有继续发怒而是思索?他又思索了什么?为什么他后来离去了?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致女儿的信》高效导学案5(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教案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