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1130年: 李清照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1131年: 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2.小结: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三、拓展迁移,提高能力(15分钟)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
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学案,标签: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1127年: 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 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 李清照为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 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 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被判刑两年。
1134年: 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6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2.小结:由亡国到丧失,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它们都一连串地发生在李清照身上。晚景凄凉,没有子息的李清照就这么去了,带着一腔悲愤,悄无声息的去了,无人知道她死于何时,葬于何地。连最公正的时间老人也没有记录。了解这些史实之后,你能更深刻地理解李清照的愁了吧?如果说李清照的前期的愁是闲愁、闺愁,那后期是什么愁呢?(亡国之恨,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三、拓展迁移,提高能力(15分钟)
“一般愁字别样情,半世漂泊感生平”,作为一个女人,李清照何其不幸;作为一个诗人,她又何其伟大。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句便工”,苦难不停地擦拭着李清照的艺术灵魂,这些经历像重物一样压在她生命的弹簧上,但它们不能压垮李清照,相反,苦难越重,艺术的灵魂飞得越高。怪不得一代文豪郭沫若这样评价李清照:一代词人有旧居,半生漂泊憾何如。冷清今日成轰烈,传诵千古是著书。
★请为李清照写一段颁奖词或写一副对联。、
〔颁奖词〕她是婉约派的代表,却有着豪放的阔大胸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她是一个女子,却有着男子一样的报国热情:“至今思项雨,不肯过江东。”面对丈夫的逝去,面对家园被蹂躏,她和所有的女子一样哀婉而悲痛。但不同的是,她把个人的小悲情融入到国家的大悲情之中。她因此也更加动人。
五副对联:大明湖畔, 趵突泉边, 故居在垂杨深处 ; 红雨飞愁,千秋绝唱消魂句;
金石录里 ,漱玉集中, 文采有后主遗风。 黄花比瘦,一卷高歌漱玉词。
金石录有几页闲情好梦; 金石相与析清照词论千载秀;
漱玉词集多年国恨离愁。 文苑共欣赏百脉绣江万古流。
词采秀千秋,看风雅流传,才情自古无男女;
生年交两宋,究悲欢转换,命运从来系国家。
《雨霖铃》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理解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手法。
2、通过意象和情感,体味婉约词风。
3、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导入:人生无常,聚散不定,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别离的苦痛。 自古以来,分别都是痛苦的。“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是燕太子丹与刺客荆珂之间的“壮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高适与董大之间的“慰别”;“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与孟浩然之间的“酒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景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是李白与汪伦之间的“情别”;“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这是贾至与王八员外之间的“愁别”;“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这是白居易与客人之间的“惨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这是杜牧与妙龄歌女之间的“泪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苏轼与其亡妻之间的“梦别”;“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这是崔莺莺与张生之间的“苦别”。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声,别有泪,别能销魂,别能减肌,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形形色色的分别无一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分别,痛苦,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那么柳永的《雨霖铃》又是怎样写别的呢?
2.背景材料(指一名学生朗读)
这是宋代词人柳永离开京城,作别恋人,在倾吐深深离愁时,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压抑的愤懑。作者当时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跟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集中地反映了他这种复杂的心情。 《雨霖铃》为唐教坊曲名。据《太真外传》载,唐玄宗因安禄山之乱迁蜀,“上至斜谷口,属霖雨弥旬,于栈道中闻铃声,隔山相应。上既悼贵妃,因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宋人用此曲为新声,遂为词牌名。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为衬托,表达和情人难分难舍的离愁别恨。仕途失意的抑郁心情和失去爱情慰藉的痛苦交织在一起,情调凄恻,哀婉,意致绵密。
3.层次结构(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意,然后自由朗读全词。最后概括词的上、下片内容。)
上阕:写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
下阕:词人想象别后羁旅生活的情状。
4.鉴赏意境:(让学生跟据上、下片的内容,分别作一幅画,然后用自己的话生动形象的描述出来。)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