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 明确: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的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 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5.小结: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通过不同侧面,层层刻画,步步深入,使得意境全出,出人意料。 二 进行探究,掌握特色 1、融情于景的写法(请在课本上勾画出写景的句子)⑴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这句词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让学生展开想象并抓住关键词句加以理解体会,然明确: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
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学案,标签: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明确:一个秋天的傍晚,骤雨刚刚停歇,空气格外清新,寒蝉在柳树梢长鸣不已。京城门外,长亭边,一个临时搭建的蓬帐里,筵席上有两个斟满酒的酒杯和两盘几乎没动过筷子的下酒菜。词人与情人双手紧握,喉咙哽咽着说不出一句话来,脸颊上挂满了滚烫的泪水。此时水面上一只小船里一位老艄公正对着这对情人使劲的喊着:“上船喽——,上船喽——。”天色越来越暗,茫茫水域里,濛濛雾气一片。
一夜飘流后,词人仿佛来到异乡。东方即将吐色时,头顶依然有一弯残月,河流两岸朦朦胧胧的杨柳树在瑟瑟秋风中摇曳着。词人望着残月,感受着秋风,现出一副愁眉不展,若有所思的样子。
5.小结: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通过不同侧面,层层刻画,步步深入,使得意境全出,出人意料。
二 进行探究,掌握特色
1、融情于景的写法(请在课本上勾画出写景的句子)
⑴提问:“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这句词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让学生展开想象并抓住关键词句加以理解体会,然明确: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副秋雨黄昏送别图。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是在写情,渲染了一种离愁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⑵提问:“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中“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与词人的愁绪有何联系?
教师启发诱导后,学生明确:浩渺无际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离愁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选取三种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⑶“今宵酒醒何处?扬柳岸晓风残月”历来为人传诵,甚至有人拿它来代表柳词。学生讨论:这两句词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有何特殊意义?词人借此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学生小组讨论后,明确:“杨柳”和别情有关,“年年柳色,灞陵伤别”。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后,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的联系了。“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凉,难以忍受。古时要赶远程的人也往往在这个时侯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就是把别情与景象联系在一起来说的。
“酒醒”后的惆怅(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消减愁怀的,酒醒无异于“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无法排遣了)和眼前最能触动离愁的景象(岸上的杨柳,晓风吹拂,残月微明)交融在一起,这情景确实凄凉难耐。可见,这两句中词人集中了许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入词,构成凄凉的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伤离别的悲凉情怀。
2.虚实相济(请在文中勾画虚写和实写的句子)
词的上片除“念去去”二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已经淋漓尽致地写出词人和他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却又不得不别的心情;下片对别后生活的设想,则是虚写了。虚写中着意描绘的是词人孤单寂寞的心情,连良辰美景也不能为他排遣痛苦。
三.延伸拓展,品读鉴赏
蝶恋花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
上片写登楼伫望情景。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黄昏春望图。上片以“春愁”为核心多层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态,笔意婉约。
下片抒情,直抒胸臆,写词人情深志坚。“拟把”、“强乐”三句辞意顿折,写词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谋求醉而忘忧,歌而暂欢,以摆脱春愁之压抑和纠缠,却落得个“还无味”的无聊和空虚,可见其春愁之浓深、刻骨,竟无法排遣。最后揭明词人对待“春愁”的果决态度:“终不悔”。“为伊”,方始画龙点晴地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无悔的隐秘:为了她——那“盈盈仙子”(《曲玉管》)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挟带着市民式的激情,真是荡气回肠。全词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描写心理充分细腻,尤其是词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画龙点睛般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被王国维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理解烘托映衬,虚实相济的写作特点
一、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朗读全词。
2.背景材料
苏轼在知密州、杭州、湖州时,曾在诗文中涉及新法弊端,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摘出其诗句,以谤讪朝廷罪而将他逮捕人狱,是为“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谪居黄州。本篇便写于黄州贬所,失意惆怅,事业无成,理想与现实矛盾无法排解,难免忧愤。这时作者47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借古代英雄伟绩感叹自身失意,抒发了胸中的怨愤和对人生的感喟。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为唐天宝中著名歌女,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又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壶中天》。
3.疏通词意(默读全词,根据注释,理解大意)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