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二)烘托和映衬(标在书上)烘托指的是以甲托乙,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例如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 ,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映衬是烘托的一种,一方面是以乙托甲,但反过来甲也具有托乙的作用。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三.练习(试用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改写下列句子,领会原句的表达效果)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别人该讥笑我如此向往古代的英雄,所以早早地生了白发。效果:多情前置才能突出词人学习英雄建功立业的愿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一、背景材料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落职闲置几十年,晚年被复用时借怀古咏史而言现实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用人才的愤懑。这首词作于
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学案,标签: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二)烘托和映衬(标在书上)
烘托指的是以甲托乙,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
例如词中作者所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说起 ,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他的感慨主要是因周瑜而发。
映衬是烘托的一种,一方面是以乙托甲,但反过来甲也具有托乙的作用。
词中有两种映衬:一种是实景和虚景相互映衬,实景是赤壁的险要形势,是作者亲眼所见,虚景则是火烧曹营,是作者的想象,二者相互衬托,是谓虚实相济;另一种是周瑜的“雄姿英发”和作者的“早生华发”相互映衬。
三.练习(试用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改写下列句子,领会原句的表达效果)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别人该讥笑我如此向往古代的英雄,所以早早地生了白发。
效果:多情前置才能突出词人学习英雄建功立业的愿望。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学设计
一、背景材料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落职闲置几十年,晚年被复用时借怀古咏史而言现实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怀古,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用人才的愤懑。这首词作于词人镇江知府任上。宋宁宗嘉泰四年,执政的韩佗胄意欲以北伐巩固自己的地位,起用辛弃疾任镇江知府。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为北伐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不同意韩佗胄立即北伐的主张。韩听不进他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从某种意义说,等于是给韩的一封谏书。
二、层次结构
上片借歌颂孙权,刘裕表明作者抗金救国的雄才大略。
下片以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北伐而导致失败的史实警告当权者不要急于用兵,显示作者对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借廉颇自况,抒发对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三、 写作特点
1、 用典,以加强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想。
2、 多用对比,而又各不相同,使词丰意曲,感情更加委婉深沉。
以古代英雄业绩与可悲的现实相比,用以针砭南宋的萎靡不振;用刘裕的“气吞万里如虎”与其子刘义隆的“赢得仓皇北顾”相比,这是以历史上英主与庸才之比,用提出历史的经验教训,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用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相比,这是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慨,感叹由于统治者的长期“和戎”媚敌,把人们的民族感情都冲得淡淡的了;用廉颇的遭谗尚有赵王派人聘问与自己的冷落处境相比,用以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通过这些交互重叠的对比,使词义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四、 重点难点解析
1上阕用了两个典故,其作用是什么?
作者对能承父兄基业而有所作为的孙权和创建大业的刘裕进行歌颂,就是对南宋当局不知自振的针砭;作者怀念古代英雄,正是慨叹南宋没有英雄。
2、作者写佛狸祠下一幕景象,表达什么心情?
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人民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3。名句赏析
①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风流余韵已不复存在。“舞榭歌台”是承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承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土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及其建树,这里引申为孙权的遗迹。“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乱,到辛弃疾时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时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②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是词人已廉颇自况。这一年词人已64岁了,但他仍然希望为国效力;可当权者不采纳他的缓进建议,又有小人从中挑拨,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悲愤,很可能他会像当年赵国名将廉颇一样,被执政者弃置不用。他的这一猜想很快变成了事实――当权者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当”为名免去了他的官职。
《扬州慢》教学设计
一、 背景材料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其时词人才21岁。南宋词人姜夔路过扬州时,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以之与昔日的繁盛对照,感慨今昔,表达了对国事衰败的悲凉与哀痛,抒发了爱国的情思与内心的郁愤。 《扬州慢》,既是词调(词牌),又是题目,与词的内容密切相关;以后此词只被用作词谱,就与词的内容无关了。慢,慢调,词曲的一种格调,因曲调舒缓而得名。
二、谋篇立意
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但在南宋初期两次遭到金兵洗劫,变成一座空城。
词的上片先述所见,以“尽荠麦青青”勾画扬州全景,更以“废池乔木”作点缀,使整个画面显得萧条冷落;后述所闻,以“清角吹寒”渲染空城中的凄清气氛。
下片写感想,先设想唐朝诗人杜牧今日重到扬州,用“虚惊”和“难赋”逐层说明扬州已被破坏到令人难言的程度;然后着力写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凄清景象,又借“桥边红药”曲折的表现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状况。词的主旨就是词前小序中说的“黍离之悲”。
三. 朗读全词(朗读时首先要把词中所写的那些内容全都变为自己的视象,才能体验出词人为祖国山河的残破和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请找出全词的词眼空城
四、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 虚实相济的写法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上一篇: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