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学案» 正文

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学案

[02-26 23:12:22]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三册语文教案   阅读:68530

概要:一开始就用虚写:“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唐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写词人想象中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接着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也是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这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这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抒胸臆,以“胡马窥江”表现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揭露侵略者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意绪。最后用听觉细节“清角吹寒”渲染凄清的氛围,点明扬州已成为一座空城,初步写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下片可分为两层:前一层是虚写,以杜牧的“重到虚惊”和“难赋深情”返照出今日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哀痛;后一层世实写,写扬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在唐代曾是游人荟萃之地,杜牧曾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形容那里的换了图景,然而今日却是满目凄凉,使人不忍目睹,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然后词人又将目光凝聚在桥边的红药上,并直抒胸臆道;"年年知为

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学案,标签: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一开始就用虚写:“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唐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这是写词人想象中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接着是虚实结合的写法:“春风十里”,也是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这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景,这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中自然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由此再转入直抒胸臆,以“胡马窥江”表现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揭露侵略者给扬州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也表达了词人对扬州人民的同情和感时伤世的意绪。最后用听觉细节“清角吹寒”渲染凄清的氛围,点明扬州已成为一座空城,初步写出了词人的“黍离之悲”。

下片可分为两层:前一层是虚写,以杜牧的“重到虚惊”和“难赋深情”返照出今日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哀痛;后一层世实写,写扬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二十四桥在唐代曾是游人荟萃之地,杜牧曾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来形容那里的换了图景,然而今日却是满目凄凉,使人不忍目睹,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然后词人又将目光凝聚在桥边的红药上,并直抒胸臆道;"年年知为谁生”。

2.引用前人的诗句

引用前人的诗句是词中用典的有一种方式,引用的目的是加深词中意境,促人联想而寻易于言外。“春风十里”“豆蔻词工”“青楼梦好”“二十四桥”四语,全出自杜牧以扬州生活为主题的七言绝句。(见课下注释)

五、重点难点解析

1、《扬州慢》化用杜牧诗句的作用

杜牧诗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繁盛的情景。而的扬州却是如此萧条,寂寞冷清,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抚今思昔,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伤。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扬州慢》都写到金兵入侵的历史背景,两人的感情有何异同?

都表达了真挚的爱国之情,但辛弃疾表现得昂扬激愤,姜夔则显得低沉哀伤。。

六.名句赏析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拟人手法,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他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留在他们心中;他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度痛恨。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冷月无声”,属于移就辞格,月本来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就觉得它是本该有声了。因为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喧哗,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人们一起欢笑。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他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词人因而发出这样的感叹,进一步表达了他感时伤乱的情怀。

七.完成课后第三题。


上一页  [1] [2] [3] [4] [5] [6] 


Tag:高三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三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三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高三册《词七首》教学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