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叩问月亮”教学设计» 正文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叩问月亮”教学设计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阅读:68495

概要:“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当时作者虽遭贬,抑郁不得志,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何夜无明月临照,何处没有竹枝柏影,却很少有“闲人如吾两人者”。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词之中。而这种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现为旷达。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六、四读课文,拓展延伸,学会运用。1.研读描写月光倒影的片断,学会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心目中的月色之美。〔学情预测〕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给他们一个适当的提示,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较美的文字。课堂上,教师仅做一些引导,具体的习作训练留作课外作业。2.教师提示:“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叩问月亮”教学设计,标签: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寥寥数语,意味隽永: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难言的感情尽在其中;语言凝练,含蓄深沉,精美传神。当时作者虽遭贬,抑郁不得志,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何夜无明月临照,何处没有竹枝柏影,却很少有“闲人如吾两人者”。广袤的时空对“吾两人”的以大衬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见,情感深蓄在语词之中。而这种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现为旷达。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这种旷达情绪反映了这个时期苏轼的思想状况,也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六、四读课文,拓展延伸,学会运用。

1.研读描写月光倒影的片断,学会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心目中的月色之美。

〔学情预测〕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给他们一个适当的提示,他们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出较美的文字。课堂上,教师仅做一些引导,具体的习作训练留作课外作业。

2.教师提示: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中“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藻、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发挥想像,把“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扩写成一段写景抒情的文字片段。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上的描写片段练习。

2.背诵本文。

3.反复诵读《水调歌头 中秋》,了解其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的事物;一轮满月,会让人联想到美好的圆满的生活;月亮的皎洁,又会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月亮简直被诗化了!苏轼是一个性格很豪放、气质很浪漫的人。当他在中秋之夜,大醉之中,望着那明月,他的思想感情犹如长了翅膀一般,天上人间自由地飞翔着。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前人曾有论:“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苏轼的这阕词中有许多名句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我们刚学过苏轼写月夜的散文,今天接着学习他的著名的中秋词《水调歌头 中秋》。

二、背景介绍。

1.学生展示搜集到的材料,明确苏轼写作此词时的背景。

2.教师介绍:

这首词是苏轼任密州太守时所作。当时他在政治上处境失意,又与胞弟七年未能团聚,心情可以想像。但词中由抑郁忧伤到超然豁达的情绪转变,表明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这首词是咏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脍炙人口。

“同咏月亮两样情”。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写的月是可人之月,月色是惹人情思之月色;文章以轻松笔调、悠闲神色所述赏月活动,蕴藉的却是郁久待发而又排遣不尽的悲情,是述志失意的文学门径。而苏轼在《水调歌头 中秋》中写中秋之月则“笔调奇逸,意境空灵,风格清旷”,虽遭贬谪而处境不顺却不失对生活的乐观,是富含哲理的文学路数。

三、朗读全词,理解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学生朗读,可多次多种形式朗读。目的让学生能够在多读的基础上,对作者的思想感情有较好的把握。

2.教师明确:

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它的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板书〕

水调歌头  中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饮酒赏秋,百生无赖。何以为寄,指月问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望月遐想,宇宙人生。哲理思考,赞美向往。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飞天探月,出尘之思。世之所安,不忍弃绝。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壮志难酬,终不能弃。从心所欲,豁然达观。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华照人,别生离恨。子由安在?反侧难寝。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天成人意,亲聚良期。月何无情,圆逢离时?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物喜人悲,枉自伤神。宽心自解,达观之想。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明月系情,天涯比邻。惟愿手足,天地长存。

四、拓展延伸,比较探究。

1.比较苏轼的《水调歌头 中秋》与李白的《把酒问月》、《月下独酌》中的写月之名句,说说你更喜欢哪些句子,尽量表明观点,谈出理由。

〔学情预测〕学生的回答可能五花八门,但就是要给他们足够的空间来体会感悟表达。不给限制性的答案,可以适当地结合一些名家的赏析文章以供参考。

2.教师引导:

李白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苏轼有“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李白有“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有“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苏轼明显受了李白的影响,但却能不落前人窠臼,写出自己的特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把酒问月》中脱化出来的,李白的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Tag: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北师大版初三下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北师大版 -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叩问月亮”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