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参考» 正文

《有无相生》教学参考

[02-27 18:07: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先秦诸子选读   阅读:68106

概要:《有无相生》教学参考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 自伐者无功选文解读《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第1则选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恶”与“美”相对,“美”与“善”并提,可知“恶”在这里应该是丑的意思。美与丑、善与恶本来都是相对而生的,一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语出《庄子·秋水》)。所以,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都知道什么是恶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都知道什么是不善了。其中的道理正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老子》说,这道理是永恒的。其中“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有无相生》教学参考,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有无相生》教学参考

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者不立 者不行 者不明 者无功

选文解读

《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大与小、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对立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第1则选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恶”与“美”相对,“美”与“善”并提,可知“恶”在这里应该是丑的意思。美与丑、善与恶本来都是相对而生的,一如“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语出《庄子·秋水》)。所以,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也就都知道什么是恶了;天下都知道什么是善,也就都知道什么是不善了。其中的道理正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老子》说,这道理是永恒的。其中“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很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较容易地解决了;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这里面也包含了由难生成易、由易生成难的道理。

《老子》更值得称道的一点,是它对矛盾对立项的辩证把握和持守。第3则选文:“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可以理解为一个比喻。“企”就是踮起脚跟。“跨”指跨步行,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谓大其两股间,以有所越也。”踮起脚跟的人站不稳(自然也站不久),大迈两腿跨步而行的人走不远。这是比喻的喻体。“自见”即“自现”,指自我显示、自逞己见。“自是”即自以为是。“自伐”即自我夸耀;“伐”指自吹自擂、夸耀自己。“自矜”即自夸、自尊自大,这里有自以为贤能的意思。“长”(zhǎng),指得到敬重,或者被认为有贤能并且得到人们的敬重。自逞己见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意见,却往往不能使人明了自己的意见;自以为是的人,本意虽是要彰显自己,却往往不能彰显自己;自我夸耀的人,本意虽是显示自己的功劳,却往往不被认为有功或者不能成就大功;自以为贤能的人,本意虽是要显示自己的贤能,却往往不被人们认为有贤能、不被人们敬重。这是比喻的本体。因此,“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要不得的:“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余食”是吃剩下的食物。“赘形”是身体上多余的东西比如肉赘。“物”这里可以理解为畜生。“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从道的立场上来看,叫做吃剩下的食物或人身上的肉赘,连有的畜生都厌恶它们。所以有道的人不会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明”“彰”“功”“长”体现的是一系列被追求的目的。要达到这些目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是一种态度,“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是另一种态度。一般人认为前一种态度距离目的更近,可是《老子》却认为应该选择后一种。因为自见而不明,自是而不彰,自伐而无功,自矜而不长,因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老子》二十二章)。《老子》的这种选择显示了它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洞见,也显示了它的人生智慧。在很多时候,人们“若欲如之何,必先居于此如之何之反面”(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第4则选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这是一组对立项。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知”。它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圣明。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知。“胜人”和“自胜”是一组对立项。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胜”。它认为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刚强。这也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其实更难于超越,就是说战胜自己其实更困难。一般人认为富有就意味着拥有大量的财产,可《老子》却说那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其中的启示意义也是很深刻的。一个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如果不知道满足,那么他就会有跟缺乏财物的人一样苦恼。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心里有长远打算就意味着他有志了,《老子》却说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才算得上有志。其中的人生意义同样是很深刻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耽于空想。《老子》认为,不丧失其合适位置的人(即能够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才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算得上长寿。站在它的立场上看,活得年岁多却不得善终的人,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所有这些论断,都显示了《老子》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

第5则选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无为”,大致是指用顺任自然的方式来作为。“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图”即反复考虑。“为”即做、办成。这句话意思是说,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入手来完成它。“报怨以德”一句上下文没有着落,似乎是衍文,这里可以不必管它。除此之外,意思还是能够贯通的。《老子》是从大与小、多与少的关系着眼,来思考“图难”“为大”的门径的。接下来的解释,就使这个意思更加明确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难”与“易”相反,“大”与“细”也相反(“细”即细小、细微)。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惟其如此,解决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因此可以“图难于其易”);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因此可以“为大于其细”)。在《老子》看来,这就是“圣人”做事和处世的方法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老子》所说的“圣人”,具体内涵自然跟儒家典籍中的“圣人”不完全相同,但同样是指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它认为,那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意思是说,轻易向人许诺,就一定缺少诚信,因为总是践诺并不容易;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就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为没有拿出足够的心神力量去面对那些事情。“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这句话意思是说,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这是“圣人”做事、处世的态度和结果。总之,从一系列对立项的逻辑关系中来考量事物、思考问题,使《老子》充满了一种特有的智慧。

[1] [2] [3]  下一页


Tag: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
》《《有无相生》教学参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