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求谏》教案教学设计3» 正文

《求谏》教案教学设计3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阅读:68596

概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帮助学生借助工具书巩固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内容。2.技能目标:掌握古代的文化常识,培养分析古文的能力,拓展探讨问题的思路。3.情感目标: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感悟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教学方法】1.诵读2.合作探讨【教学过程】一、导语大家都知道,唐太宗即李世民,“世民”是什么意思?“济世安民”。正因为他有这样的远大抱负,所以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出现,除了他个人的智慧外,最重要的还得益于他虚心纳谏。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兢的文章《求谏》,看一看唐太宗对纳谏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认识。二、找一个学生朗读第一段1.给划线的字正音:必假颜色 必藉忠臣 遂至灭亡 半身不遂2.检查词义公等:你们。遂:终于。举措:举动、措施。寻:不久。钳口:闭口不说话。藉:借助。谏诤: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其改正。3.分析第一段首句:结合画像 威容严肃——和颜悦色(为什么)A.创造进谏的和谐氛围B.表明求谏的态度:虚心、积极C.求谏的目的:知政教得失D.对

《求谏》教案教学设计3,标签: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寻、理、信、遇”等实词词义;帮助学生借助工具书巩固文言文的相关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2.技能目标:掌握古代的文化常识,培养分析古文的能力,拓展探讨问题的思路。

3.情感目标:了解《贞观政要》的主要思想及其进步意义; 感悟唐太宗对于纳谏的认识,体会封建帝王的治国思想。

【教学方法】

1.诵读

2.合作探讨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大家都知道,唐太宗即李世民,“世民”是什么意思?“济世安民”。正因为他有这样的远大抱负,所以在他统治期间,出现了有名的“贞观之治”。“贞观之治”的出现,除了他个人的智慧外,最重要的还得益于他虚心纳谏。这一节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兢的文章《求谏》,看一看唐太宗对纳谏有什么样的态度和认识。

二、找一个学生朗读第一段

1.给划线的字正音:

必假颜色 必藉忠臣 遂至灭亡 半身不遂

2.检查词义

公等:你们。遂:终于。举措:举动、措施。寻:不久。钳口:闭口不说话。藉:借助。

谏诤: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其改正。

3.分析第一段

首句:结合画像 威容严肃——和颜悦色(为什么)

A.创造进谏的和谐氛围

B.表明求谏的态度:虚心、积极

C.求谏的目的:知政教得失

D.对求谏的认识

比喻、类比:求谏的必要(正)

假设:后果(反)

结论(“故”):君臣皆亡

举例:隋朝君臣

联系现在:臣必谏

4.探讨:议论文的题目与开头的关系

A.谁求谏?向谁求谏?(君主求取正言直谏)

B.是真的还是假的?(听其言、观其行)

先做(行),后说(言)

放在开头,既紧扣题目,又令人信服。

三、全班学生齐读第二段

1.翻译句子:

A.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B.陛下开圣虑,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期,实愿罄其狂瞽。

2.分析:

A.“言”

君(求谏)——唐太宗

正主、邪臣;正臣、邪主(不能致理)(反)

君臣如鱼水 (比喻)(正)

臣(进谏)——王珪

木头墨线——君纳谏(比喻、类比)

古者圣主有诤臣七人(举例)

联系实际(既赞太宗,又表态度)

B.“行”

称善、诏令、纳之(说到做到,言行一致)

3.探讨:谏——听谏——纳谏——求谏,这一过程反映了什么?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其改正错误

分直谏(屈原被流放、比干被挖心)和讽谏(邹忌讽齐王、触龙说赵太后)

听谏(晋灵公、当耳旁风)

纳谏(被动)

求谏(主动)

拒谏(隋炀帝)

A.唐太宗是一个雄才大略、从谏如流的帝王(谏难,纳谏更难)。

英明、勤于政事、虚怀若谷、宽厚体谅、处事谨慎,想把国家治好。他这样做,成就了“贞观之治”,是不是一心为民?

客观上,人民免受战乱,得到了休养生息;实际上,他是封建帝王,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像当年秦始皇一样,使天下成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因此,本单元的题目“家国天下”,这里讲的即为“家天下”。

四、学生朗读课文,归纳写作特点

唐太宗的言论中,采用了很多论证方法:

1.比喻论证

2.类比论证

3.假设论证

4.对比论证

5.事实论证

五、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叙述唐太宗关于求谏和纳谏的言论,表现了唐太宗的勤于政事、虚怀若谷、宽厚体谅和处事谨慎,为后来统治者提供了学习的模范,同时也提醒我们,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

六、布置作业

1.读完此文,掩卷沉思,在今天“求谏”还需要吗?

2.下面一段文字出自《贞观政要·求谏》,阅读后回答后面问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A.用”/”给以下部分断句

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

B.翻译文中句子——“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3.对相关读物《原君》的指导(附板书设计):

《原君》——推究为君之道

君主的产生:顺应形势,凭己辛苦赢人拥戴

君主的职责:为天下人兴利除害

古人之君:天下为主,君为客

后人之君:君为主,天下为客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教后反思】

1.为了让学生对“家国天下”的思想深入了解,教师应适当补充一些理论和事例。如:中国古代政治是以君主为中心的,《诗经》中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秦始皇以武力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董仲舒开始发展起来的 “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民本思想”,明清之际顾炎武、黄宗羲的先进思想等。

2.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在皇帝占主导地位的古代政治格局中,君主开怀纳谏和臣子忠直敢言的关系;重点探讨在现实生活中还需不需要“忠言”等问题。



Tag: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求谏》教案教学设计3》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