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文言虚词的用法

[03-13 06:18:47]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文言文复习   阅读:68281

概要:(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17.【者】(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唾他一脸!)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或许不同于两者的心理活动,为什么呢?)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说这件事情

文言虚词的用法,标签: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三)名词。
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①《论语》六则。
2.准则,法则。
①以身作则。
(四)动词。效法。
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
①居则曰:“不吾知也!” 
【则是】只当是。
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
【则则】赞叹的声音。
①连呼则则。

17.【者】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有谁敢再说让长安君去做人质,我一定唾他一脸!)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国自从穆公以来的二十多个国君,从来没有坚守信约的。)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这几项都是用兵的禁忌)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或许不同于两者的心理活动,为什么呢?)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说这件事情的时候,脸上好像很悲伤的样子)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个可以出使去回复秦国的人,也没有找到。)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霎时间,烟火满天,人马烧死的、淹死的很多)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近来我奉皇帝命令讨伐有罪的人)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隆中对》)()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所以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就是因为爱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谁给大王献闭关这条计策的?)

18.【之】

(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太后气冲冲地等着他)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之:我)(《廉颇蔺相如列传》)(不晓得将军宽待我到这个地步啊!)
③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数存之。(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我不过是市井中一个宰杀牲畜的人,公子却屡次亲自慰问我。)
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信陵君窃符救赵》)(况且您即使瞧不起我,抛弃我,让我去投降秦国,难道您就不怜爱您的姐姐吗?)
⑤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之:你)(《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前一个“之”,这样。后一个“之”,它。)(《季氏将伐颛臾》)
③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寒蝉和灰雀这两个小东西懂得什么!)
④均之二策,宁许之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比较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给秦国璧),使秦国承担理屈(的责任)。)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③不患其众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耻也。(《勾践灭吴》)(不担心军队人数的不足,却担心军队士兵不懂什么叫羞耻)
④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一个是不通晓断句,一个是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这就好象拿肉去投给饿虎,那会有什么成效呢?)
③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键的筋骨。)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一个人,谁又能用清净洁白的身体,去受脏物的污染呢?)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轰隆隆的擂响战鼓,兵器与兵器相互接触后,有的士兵丢掉盔甲拖着兵器就逃跑了。)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我关着窗子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霎时间,烟火满天)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为什么心神不定还想去什么地方?)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为什么要到九万里的高空而向南飞呢?)
③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齐桓晋文之事》)(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
④卒之东郭墦间,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顾而之他。(《齐人有一妻一妾章》)(那齐人最后走往东城外的墓地,又走向祭扫坟墓的人,讨些残菜剩饭;不够,又东张西望地跑到别处乞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Tag: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
》《文言虚词的用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