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文言虚词的用法

[03-13 06:18:47]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考文言文复习   阅读:68281

概要: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4.【乃】(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估计我已回到军营,你再进去(辞谢)。)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他们)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文言虚词的用法,标签:文言文复习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多么辽阔呀,像是凌空乘风飞去,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呀,好像变成了神仙,飞离尘世,登上仙境。)

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在朝廷上举行设有九个迎宾赞礼官吏的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玉)
②悉使蠃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就命疲弱的士兵都去背草填路,骑兵才得以通过)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估计我已回到军营,你再进去(辞谢)。)
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问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竟反而赶不上他们)
③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击来寻求用钟命名的原由)
④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赵国强而燕国弱,而您又受到赵王重用,所以燕王想和您交朋友。现在您却是从赵国逃跑去投靠燕国)
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
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到达东城,这时就只剩下二十八人。)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如果事情不成功,这就是天意)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侯嬴(我)本是夷门的守门人。)
③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齐桓晋文之事》) (没有关系,您这样做正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
(二)用作代词。
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 (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
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
(缺例文)
【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
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现在您大王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未免太晚了吧?)
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③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指谬乎?(《报任安书》)(如今少卿竟教导我要推贤进士,这不是与我个人的旨趣相违背吗?)
【乃尔】译为“这样”。
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焦仲卿向母亲拜了两拜就回房,在自己的空房里长声叹息,自杀的打算就这样决定了。)

5.【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我按照他的办法去做,(果然)大王恩赦了我的罪)
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
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怕他撞坏宝玉)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现在我鲁肃迎顺曹操,曹操想必会把我送还乡里,品评我的名位,还少不得(让我做一个)最低等的曹里的小差事)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我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触龙说赵太后》)(我觉得您为长安君打算得太短了,因此我认为您疼爱他不如疼爱燕后。)
④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孔雀东南飞》)(不嫁给这样仁义的公子,往后你打算怎么办?)
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等到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
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现在曹操得到荆州,占有了那里的全部领地)
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有一个姓蒋的人,专有这捕蛇的好处已经三代了。)
②今存其本不忍废。(《<指南录>后序》)(其:这)(现在还保存着这些底稿,不忍心废弃)
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在杂乱的石壁中间选择一两处敲打它)
(二)用作副词。
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我要用方圆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安陵君可要答应我!)
②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进攻不能取胜,包围又没有后援的军队,我们还是回去吧!)
③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交给你三枝箭,你不要忘记你父亲报仇的志向)
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圣人高明的缘故,愚人糊涂的缘故,大概是从这种情形产生的吧?)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只要君王(果真)很爱音乐,那么齐国就(治理得)差不多了)
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
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凭你的残年余力,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对山上的土石怎么样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Tag: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复习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 - 高考文言文复习
》《文言虚词的用法》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