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师:是啊!你果真是刘备,因为你像刘备一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以自己的诚心读出了刘备的诚意。……三、再探张飞言行,还原张飞本性师发问:张飞的言行描写是为了衬托刘备的诚心诚意,他是绿叶,是垫背的,那么他是不是就仅仅是个莽汉呢?在他身上有没有闪光的地方呢?张飞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他的言行,感悟他的为人。本身天然地具有形而上的倾向,这种倾向带给了文本,从而使我们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终极意义。这个设问,力图避免一元中心论的定式,仿佛本文中只有刘备是值得学习的,值得称赞的,而其他人物都是可以忽略不看,可以不学的不研究的,从而误认为刘备是英雄而张飞不是。事实上在《三国演义》中张飞也是一位英雄,他有他自己的过人之处,无非在此文中他显示不出英雄的一面而已,这就需要我们从大语文的角度去解读全文,不能孤零零地就文解文。1)重看张飞的言行:(出示范课件)①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二顾茅庐)②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二顾茅庐)③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三顾茅庐)④张飞说:
《三顾茅庐》观摩教学设计与分析,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师:是啊!你果真是刘备,因为你像刘备一样,一而再,再而三地努力,以自己的诚心读出了刘备的诚意。
……
三、再探张飞言行,还原张飞本性
师发问:张飞的言行描写是为了衬托刘备的诚心诚意,他是绿叶,是垫背的,那么他是不是就仅仅是个莽汉呢?在他身上有没有闪光的地方呢?张飞到底是怎么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再来仔细看看他的言行,感悟他的为人。
本身天然地具有形而上的倾向,这种倾向带给了文本,从而使我们去寻找固定的结构或终极意义。这个设问,力图避免一元中心论的定式,仿佛本文中只有刘备是值得学习的,值得称赞的,而其他人物都是可以忽略不看,可以不学的不研究的,从而误认为刘备是英雄而张飞不是。事实上在《三国演义》中张飞也是一位英雄,他有他自己的过人之处,无非在此文中他显示不出英雄的一面而已,这就需要我们从大语文的角度去解读全文,不能孤零零地就文解文。
1)重看张飞的言行:(出示范课件)
①张飞说:“一个村夫,何必哥哥您亲自去呢?派个人把他叫来得了!”(二顾茅庐)
②张飞埋怨说:“天寒地冻,还是回新野避避雪吧!”(二顾茅庐)
③张飞说:“哥哥不用去了,我用一条绳子把诸葛亮捆来就是了!”(三顾茅庐)
④张飞说:“既然二位哥哥都去,小弟怎么能落后呢?”(三顾茅庐)
⑤张飞满口答应。(三顾茅庐)
⑥见刘备还站着等,张飞气极了,对关羽说:“这个先生怎么这么傲慢,等我到草屋后面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来!”(三顾茅庐)
行为:
①刘备、关羽、张飞失望地回去了。(一顾茅庐)
②刘备上马出门,关羽、张飞也只好骑马相随。(二顾茅庐)
③张飞只得跟着走。(二顾茅庐)
④三人只得泱泱而回。
⑤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三顾茅庐)
⑥关羽张飞在门外站了很长时间不见动静,便走进门来。(三顾茅庐)
⑦关羽一再相劝,张飞才没放火。(三顾茅庐)
2)思考这些话还包含什么信息呢?组织学生讨论,从中我们还能领悟到什么?
师适当提示:张飞是个爱惜才华的人吗?(爱才,刘关张三结义就是最好的证明史书记载他“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那么张飞为什么对诸葛亮很感冒呢?还说诸葛亮是村夫?
(当时他的地位比诸葛亮高,诸葛亮的才华他不知道,所以做出如此蠢事来。你看后来他和关羽知道了诸葛亮的本领后对他就是敬佩有加了。)
3)反馈小结:
这些话,至少还告诉我们张飞也是个英雄,他耿直、粗犷、卤莽但又极关心大哥,讲义气,看不惯傲慢的人,也是个爱才的人,同时还是个能听人劝告的人。
(至此,把一个全面的本色的张飞展现在大家面前,不至于读完《三顾茅庐》而丑化了张飞的英雄形象。)
四、袭文意大胆想,续写“四顾茅庐”
师极富煽情地说,古人、古书上只记载了《三顾茅庐》的故事,那么刘备和张飞、关羽难道真的只有三次到达诸葛亮的茅庐?
(这是一个思维的核弹,抛向了学生,势必引燃学生们思维爆炸的连锁反应,这下有好戏上演了。)
1)学生思考和讨论
2)教师提示:刘备第三次光顾诸葛亮的茅庐,见着了他,并和他谈的很投机,诸葛亮答应下山帮助他创立大业,那么诸葛亮是马上下山的吗?难道不需要准备准备?不需要安排一下自己的家属?——因此可以肯定他不是立即下山的,那么好了,诸葛亮是自己下山的吗?我想他们肯定是去接诸葛亮下山的。那么第四次光顾茅庐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刘备他又什么安排呢?张飞和关羽心中是否服气呢?还是和前三次一样呢?
3)学生根据三顾茅庐的趋势,大胆而合理的想象,续写第四次顾茅庐或者写四顾茅庐的可行性报告。
4)反馈交流,评比谁写得在理又有趣。
上一篇:三顾茅庐 同课异构教后记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
推荐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