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我们是怎么教《牛郎织女》的 就一堂课来讲,教学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决定了语文课堂的“灵魂”,“怎么教”决定语文课堂的“品质”。好的课堂应该是“洁净灵魂”与“卓越品质”的完美结合。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我想从叶圣陶老先生的两句话谈起。一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什么与学习什么是应当同构的。就《牛郎织女》而言,我们必须思考学生学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启示我们,学生学语文并不等于学课文(教材),教师教语文也并非教课文,而是用课文这个例子来教文字、教文学、教文化。这就意味着要充分挖掘“例子”的可能性,首先要看看我们可以用这个课文来教什么?然后才能在比较中辨别什么是有价值的?1、用这个“例子”可以教什么?“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毕竟也是个例子。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只有首先弄清由“这个例子”可教什么,才能再谈由“例子”决定的还可以教什么。(1)文字层面。牛郎织女故事通俗易懂。叶老的原文朴实无华、不饰雕琢,读起来琅琅上口。改编后的课文增加了一些文彩,形容王母娘娘对待牛郎和织女婚姻的态度时,用了“暴跳如雷”;形容牛郎
我们是怎么教《牛郎织女》的,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我们是怎么教《牛郎织女》的
就一堂课来讲,教学最为重要的问题是“教什么”和“怎么教”。“教什么”决定了语文课堂的“灵魂”,“怎么教”决定语文课堂的“品质”。好的课堂应该是“洁净灵魂”与“卓越品质”的完美结合。关于“教什么”和“怎么教”,我想从叶圣陶老先生的两句话谈起。
一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教什么与学习什么是应当同构的。就《牛郎织女》而言,我们必须思考学生学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启示我们,学生学语文并不等于学课文(教材),教师教语文也并非教课文,而是用课文这个例子来教文字、教文学、教文化。这就意味着要充分挖掘“例子”的可能性,首先要看看我们可以用这个课文来教什么?然后才能在比较中辨别什么是有价值的?
1、用这个“例子”可以教什么?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但毕竟也是个例子。它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只有首先弄清由“这个例子”可教什么,才能再谈由“例子”决定的还可以教什么。
(1)文字层面。牛郎织女故事通俗易懂。叶老的原文朴实无华、不饰雕琢,读起来琅琅上口。改编后的课文增加了一些文彩,形容王母娘娘对待牛郎和织女婚姻的态度时,用了“暴跳如雷”;形容牛郎上天追织女心情的时候用了“心急如焚”。按照一般故事的表达特点,开头从“很久很久以前”引出故事的起因,自然段间常用“一天”、“第二天”、“从此”这样的时间线索连缀。既保留了叶老作品的独特文风,有利于口口相传;同时,作为学生学习的典范,又具有值得模仿的价值。于是,对于文本中的这些有利因素,我们应当尽可能地提取,并在课堂上运用教学的艺术加以呈现。
(2)文学层面。《牛郎织女》故事的结构意义不容我们小觑,先是“两情相悦”,然后是“棒打鸳鸯”,进而“无奈分离”,最后“以另一种生命形态相聚”。这样的模式是对人间爱情的真实叙述,反映了人们的一种向往,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有的情态方式。这样的故事模式,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延续下来,以致后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爱情故事,几乎都延续了他们的“相爱—拆散—分离—回归”的模式。
表现手法也是文学作品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牛郎织女》中突出显现有悬念、线索、情节等,如果能引导学生在与教材的对话中,理解并借助众多表现手法的烘托,体会故事的感情,勘透故事的主题,就将为拓展例子,运用例子作好铺垫,使后面以这“例子”为起点的引发不致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3)文化层面。《牛郎织女》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爱情故事,它的源远流长并不是偶然的,它像一面历史镜子,从一个侧面记录了不同时期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民俗风情,体现了民族感情、民族道德、民族文化的形成,是汉族民间信仰的折光。其中的泛灵信仰和星辰崇拜,体现出汉族民间信仰的原始性;男耕女织的自然结构、老牛的出现及重要地位和作用,体现出汉族民间信仰的农事;仙女下嫁穷汉及王母娘娘的出现,体现出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这样的文化内蕴即便不能全盘传递给学生,通过教学至少也应当进行起码的渗透,留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入口与线索。
2、用这个“例子”还能教什么?
在对教材本身进行了系统的解读与解构之后,我们借“牛郎织女”这个例子出发,在文学的海洋里漫溯,试图通过同构文本的广度拓展,带领孩子走入广袤的文学海洋。“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例子带来的启发应更为重要。我们当然不能只囿于教材本身,还要看用这个例子还能教什么。
(1)追溯文字流脉,引入中国古代诗文。
今天的语文课堂呼唤语文本体的回归,摒弃肤浅的对话和浮躁浮华的课堂,倡导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道,上出真语文。这样的课堂要让学生得到语言能力方面的训练,更要对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学文化有所积累、有所沉淀。于是,我们的第二课时“聊故事后面的故事”,就顺着故事的起源聊开去,以古代诗文进行穿插,了解《牛郎织女》故事的流变,引出学生课前的知识储备,语文不再拘泥于课堂,而是由课堂迁移到了课外,再将课外所得重新带回到课堂,在学生的头脑中由此搭建出一条完整系统的语文链条。
追溯故事流变的过程中,学生先将《牛郎织女》带回到了先秦时代,《诗经·小雅》:“维天有汉,监亦有光。岐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睕彼牵牛,不以服箱。”让我们了解到原来最初说牛郎织女的“不成报章”、“不以服箱”,是对贵族生活状态的一种讽刺。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本与爱情没有任何关系的故事,渐渐变为了一个神仙间的爱情故事,进而又演化成了人神之恋。追溯的过程随着《迢迢牵牛星》中“脉脉不得语”,以及《荆楚岁时记》等古代诗文作品一路走来,学生沿着这样的文学路线行走,改变的并不仅仅是对一个故事、一篇诗文的理解与体验,孩子们一生不计其数的阅读,或许就可以经由这样的引导而得以前行。
(2)贯穿文学主题,引出四大民间爱情故事。
结合牛郎星和织女星的天文学趣谈,我们提出“为什么不把他们想象成为母子、兄弟?而是一男一女?”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各自谈出了自己的理解,达成这样的共识:当时社会背景下,个体很难实现对美满爱情的自由追求,正是由于人们对纯洁爱情可望而不可及的强烈向往,才孕育了这样渊源流长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是这其中的经典,但除此还有哪些民间故事可以作为引证呢?
籍此,我们再引入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中的其他三个:《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学生借助读书报告单,感受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两人追求爱情羽化成蝶的凄美;孟姜女盼夫心切,哭倒万里长城,纵身跳入坟墓的壮美;白素珍和许仙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过上了幸福生活的柔美。经由这样的柔肠百转、跌宕起伏,我们相信,这堂课对“美满”主题的认识,决不仅仅是一元思维的窄化视角,学生会领悟到无论是悲是喜,哪怕生死离别,哪怕化蝶,哪怕压在雷锋塔下,哪怕投河自尽,民间故事所要表达的,都是追求美满爱情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