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最后一课都德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他出生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与著名排犹主义者和民族沙文主义者德吕蒙友善,在德雷福斯案件中站在极右的一方。他自己也拥护民族沙文主义。背景资料:《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时隔70年,当二次大战中德国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践踏美丽的法国领土时,面对似曾相识的景象,人们不能不感慨历史的轮回。学习目标
《最后一课》学案练习10,标签:人教版初一下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最后一课
都德
作者简介:
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龚古尔学院院士。他出生于法国南方尼姆城一个破落的丝绸商人家庭,迫于穷困,十五岁起在小学里担任监学(类似自修课辅导员),独自谋生。
与著名排犹主义者和民族沙文主义者德吕蒙友善,在德雷福斯案件中站在极右的一方。他自己也拥护民族沙文主义。
背景资料:
《最后一课》描写普法战争后被割让给普鲁士的阿尔萨斯省一所乡村小学,向祖国语言告别的最后一堂法语课,通过一个童稚无知的小学生的自叙,生动地表现了法国人民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作品题材虽小,但精心剪裁,记叙详略得当,主题开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描写得细腻动人。教师韩麦尔先生作为一个爱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它被译成世界各国文字,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中国也有译文。小说以普鲁士战胜法国后强行兼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的事件为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在上最后一堂法文课时的所见所闻与内心感受,深刻地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时隔70年,当二次大战中德国侵略者的铁蹄再次践踏美丽的法国领土时,面对似曾相识的景象,人们不能不感慨历史的轮回。
学习目标:www.88haoxue.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88haoxue.com
1、默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2、结合小说背景理解“最后一课”的含义。
3、分析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是怎样的人,从而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
4、激发爱国情感,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重点]:在分析人物形象过程中体会法国人民的爱国情感。
[难点]:1、小弗郎士的情感变化线索。
2、分析韩麦尔先生的艺术形象。
学习过程
一、预习指导
(一)根据工具书或者课文注释扫清文字障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踱( ) 督学( ) 郝叟( )( ) 摊( ) 懊悔( )( ) chéng fá( )( ) 钥匙( )( ) 磨损( ) qídăo ( )( )哽( ) 宛转( )( )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赫叟(hǎo sǒu) 诧异(chà) 哽住(gěng)
B.祈祷(qí) 懊悔(ào) 挟(jiá)
C.惩罚(chěng) 板凳(dèng) 捂(wǔ)
D.紫藤(téng) 钥匙(yào shi) 赚(zhuàn)
3、解释下列词语
诧异:
懊悔:
哽咽:
宛转:
(二)、整体感知
小说的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从“ ”到“ ”。这一部分描述了弗郎士在上学www.88haoxue.com-免费资源站:http://www.88haoxue.com
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作者以简洁的笔触,交待了故事的 ____和弗郎士的_ _,同时为情节的发展作了巧妙的铺垫。
第二部分,从“ ”到“ ”_。是小说的中心部分,主要写弗郎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表现的爱国热情。按情节发展,又可以把这部分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 ”到“ ”。写弗郎士跑到学校以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
第二层,从“ ”到“ 。”。这一层里,正面揭示了“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点明了主题。
第三层,从 ”到“ ”写韩麦尔老师和学生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
第三部分,从“ ”到小说结尾。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和不屈精神。
(三)、理清故事情节,完成下面表格:
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上一篇:《最后一课》教案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