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3» 正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3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726

概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开江中学 蒋文轩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二、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三、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四、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五、教学仪器: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课时: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世纪,加人WTO、国足出线、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等(投影展示与此相关的照片),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3,标签: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开江中学     蒋文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习议论文的文体知识和本文结构严谨、语言犀利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整体感知文意,弄清文章的脉络,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1、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鲁迅杂文的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增强感知、感悟。

2、品读法。读重点语句,品味其思想内涵和写法。

3、讨论式。在讨论中互相启发。

4、探究式。在讨论的基础上,对某个或几个问题变换角度思考拓展思维。

5、比较阅读法。在比较中完成对知识的迁移或延伸。

五、教学仪器: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课时: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新世纪,加人WTO、国足出线、成功举办奥运会、世博会等等(投影展示与此相关的照片),喜事不断,中国人感到从未有过的幸福、自豪;然而,70多年前的中国是怎样的面貌呢?那时的中国人又是怎样的精神状态呢?当时,有一位思想的巨人、顽强的战士,以犀利的目光洞悉着这一切,一次次振臂呐喊、一次次冲锋陷阵——他,就是鲁迅先生。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作文的方法。

(二)、播放影片《九一八事变》片段,介绍写作背景。

(三)、研读赏析:

1、齐读课文1、2段,找出“敌论点”和论据,哪些词最富讽刺意味?

投影展示1:国民党反动派的言行。

A、“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选自30年代的御用报纸

B、“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选自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C、“民族之自尊心与自信心,既已荡然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    -—选自《大公报》1934年8月24日的社论        

D、1934年 ,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时轮金刚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明确:投影展示2:

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  据:a、信地信物

b、信国联

c、求神拜佛

老师举一个类似的推理例子:“我们班小明上课爱开小差,小东上课爱开小差,小梅也爱开小差,所以我们班所有同学上课都爱开小差,你同意这一结论吗?”(以偏概全)

“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同时“总”又写出夸耀者的底气不足;“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仰人鼻息之状跃然纸上;“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沉迷于其中的滋味因而也不愿自拔。这三个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2、抽学生朗读3—5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

学生讨论回答后,投影展示3:

直接反驳:信地信物信国联――没有“他信力”(仿词)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3、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4、第1段和第4段都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些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5、默读第6—9段后,讨论探究:

(1)、“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各指什么样的人?你能说出几个吗? (投影展示4)

学生分组讨论后明确:

A、“埋头苦干的人”:为了国家利益,执著于某一事业不畏艰险,奋斗不息的人。如:毕升、徐霞客、司马迁、华罗庚、杨利伟、抗震救灾英雄等。                                                                 

B、“拼命硬干的人”: 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者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

C、“为民请命的人”:指为人民疾苦而呼告的人。如:杜甫、白居易、  

柳宗元、包拯、梁启超、鲁迅等。

D、“舍身求法的人”:指历尽艰险,探求真理的人。如:玄奘 、鉴真、如商鞅、谭嗣同、李大钊等。

间接反驳: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到今   “中国的脊梁”

(2)、“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鲁迅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可以鼓舞斗志,增强中国人的自信力。

[1] [2]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3》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