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设计3» 正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设计3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470

概要:从文章结构可以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第1段摆出对方论据,第2段紧接着摆出对方论点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不能证明论点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因此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是为了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这是直接批驳接着,作者在第6至8段,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第7至8段歌颂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第9段是结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五)探究本文的驳论特点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有关“中国人”的含义,弄清作者批驳论证的高超技术和敏锐的思维,领略鲁迅杂文的论证精妙1、辨析文中“中国人”的含义,谈谈“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人结合课后第二题的设计明确这些“中国人”的范畴,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论证过程讨论交流,明确:“中国人”的含义依次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广大人民;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状元宰相”指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设计3,标签: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从文章结构可以理清作者思路文章第1段摆出对方论据,第2段紧接着摆出对方论点第3至5段,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不能证明论点他们早已失掉自信力,只是曾经有过“他信力”,现在发展着“自欺力”,因此叫嚷“中国人失掉自信力”,是为了掩盖自己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的心态这是直接批驳接着,作者在第6至8段,另立一个与对方论点对立的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第6段承上启下,正面立论,第7至8段歌颂富于自信力的“中国的脊梁”,从而驳倒对方这是间接批驳第9段是结论,照应题目,对题目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

(五)探究本文的驳论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文中有关“中国人”的含义,弄清作者批驳论证的高超技术和敏锐的思维,领略鲁迅杂文的论证精妙

1、辨析文中“中国人”的含义,谈谈“状元宰相”“地底下”指的是什么人

结合课后第二题的设计明确这些“中国人”的范畴,才能真正明白作者的论证过程

讨论交流,明确:“中国人”的含义依次是:指极少数顽固分子以外的中国人民;指广大人民;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指所有的中国人;指国民党反动统治者及其御用文人“状元宰相”指当时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地底下”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2、本文的驳论特点

问题设计:作者承认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吗?如果是,那又怎样批驳对方的?

引导学生领略本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用驳论证的方法直接批驳,又用正面立论的方法间接批驳,从而彻底驳倒对方谬论

点拨交流,明确:

作者承认所摆出的论据是事实,是“真”的,但推不出“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的结论只能得出:信“地”,信“物”,信“国联”,这分明是“他信力”,而不是“自信力”用论敌的论据为论据来反驳论敌的论点的方法,使文章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作者接着论述 “玄虚之至”的求神拜佛,只能说明“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层层递进,推理严密,证明论敌的论证不合逻辑这样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接着,作者在驳倒了论敌的论点后,指出“自欺”并非现在的新东西,于今更加浓烈明显,然而“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回顾历史关注现实,对这一观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这个论点与对方论点是针锋相对的证明了这个论点的正确性,等于宣告对方论点不能成立这是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相结合,批驳就全面深刻,巧妙有力

第二课时

设计人:张玉萍 王可伟 张晶   备课时间:11.4    上课时间:11.12

(一)揣摩精彩语言,品味作者深意

本文语言保持了鲁迅杂文的一贯风格:泼辣、犀利、有力,讽刺意味强,感情色彩浓可以引导学生举出一些典型语句加以品味、分析

1、潜心涵咏,细品深味

这篇文章的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

问题设计:找出你有感触的词语、句子,先朗读品味,然后按照下列格式交流

我认为             词/句,写出了         ,表达了作者            

引导交流,点拨品析,举例:在文章开头,“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充满着嘲讽意味“总”,一副自我炫耀、夜郎自大的样子;“只”,一副仰人鼻息、抓救命稻草的形象;“一味”,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顽固不化的样子这些尖锐泼辣的语言,漫画式地画出了悲观论者的脸谱,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2、巧妙修辞,增强说理

引导学生领略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探究交流明确: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仿拟等修辞方法,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教师明确:仿拟仿照“自信力”,造出“他信力”“自欺力”,显出了高超的语言艺术仅仅改动一个字,就将反动当局仰人鼻息、自欺欺人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难忘

3、 文中加点的文字,国民党书报检查机关删掉,这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语言批驳的针对性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所以被删去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精神令人敬佩

(二)鲜花敬献民族魂,激发民族自信心

引领学生感受鲁迅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多媒体出示资料:

沈钧儒在鲁迅葬礼上说:“高尔基前几个月死了,死后由苏联政府替他国葬现在,像鲁迅这样伟大的作家,我们人民群众一致要求国葬,但政府不管今天我们人民自己来葬,到的都是民众自己这个,我想鲁迅先生一定很愿意!”

鲁迅先生葬礼的绸幛上:“民族魂”三个字

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说:“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语文活动问题设计:请同学们选一种鲜花(菊花、荷花等)献给“民族魂”鲁迅,并说明理由,同时用今天中国日益繁荣强大的事实告诉先生:中华儿女越来越自信

学生自由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意,引导学生认识运用今天中国发展的事实,增补本文的论证,从现实意义上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锻炼学生用事实表达,避免空谈

五、自测: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初三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学案设计3》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