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卓越的讽刺艺术,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2、了解文章是如何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 3、感知人物性格,学习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1、如何辨证看待封建科举制度(联系现实)。 2、深入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一、对联导入 1.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3.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4.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提问:以上对联说明了一个怎样的现象? ——科举制度对人们思想的侵害。生活的世态炎凉。 二、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及介绍作者作品相关知识。 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 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 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 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 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 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 元。殿
《范进中举》教案18,标签:人教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卓越的讽刺艺术,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2、了解文章是如何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
3、感知人物性格,学习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1、如何辨证看待封建科举制度(联系现实)。
2、深入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对联导入
1.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3. 穷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4.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提问:以上对联说明了一个怎样的现象?
——科举制度对人们思想的侵害。生活的世态炎凉。
二、交流有关科举的知识及介绍作者作品相关知识。
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
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禄取“入学”后称为
生员,又称为库生,俗称秀才。这是功名的起点。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为
三级:(1)乡试(2)会试(3)殿试。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
次。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
春天在礼部举行。参加会试的是举人,取中后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
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贡土,取中后统称
为进土。殿试分三甲禄取。第一甲踢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禄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
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2.介绍作家作品。
吴敬梓,清,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淑人。代表作《儒林外史》。
吴敬梓出生于一个科甲鼎胜的缙绅世家,其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中,共出了六名进士,包括一名榜眼,一名探花。由于家族的影响,吴少时曾热中于科举,早年入学为秀才,二十九岁时参加乡试,却因“文章大好人大怪”而遭黜落。他虽曾发奋制艺,但科举并未成为他对人生的唯一追求。读书生活使他显露出孤标脱俗的叛逆个性。特别在他嗣父母及生父去世后,近房中不少人觊觎遗产,使吴得以认清科甲世家的虚伪和卑劣。吴由愤世嫉俗激发为纵情背礼,放浪形骸,大肆挥霍遗产,不上十年,就将遗产消耗一空。经历了由富贵到贫贱的不平常变化后,他饱尝了世态炎凉,体察到士大夫阶层的种种堕落与无耻。看清了青王朝统治下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的污浊。正因为吴的个人经历,使他了解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故写下了著名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中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成功的展示了一幅以封建儒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为中心的十八世纪中国社会的风俗画。
本文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
3.有关课文内容相关的情节。
范进的宗师周进长期未能进学,后来他做生意的朋友为他捐了一个秀才的资格,他才能考上举人,最后考上了进士。
他特别注意老童生,看到了衣衫褴褛的老范进,他就特别关照。周进看范进的卷子,根本就看不懂,不知在说些什么。又看了几遍后,说了这样的话:“这样的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所以在别的卷还没有看,就给范进填了第一名,范进因此中了秀才,并嘱他参加乡试。课文中说“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就是指这些内容。
范进中举后不久,他的母亲喜极而逝。范进为自己所谓“功名”着想,为了做官,便隐秘不报。又在张静斋的唆使下去高要县汤知县处打秋风,最终成了一个贪婪的人。
二、梳理情节复述故事
1.Flash重现故事。
2.梳理情节。请同学们浏览课文,以最快的速度梳理出故事的情节结构,并简要概括出其内容。
第一部分(1-2):中举前贫困的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一层(1段):写范进进学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
第二层(2段):写范进向胡屠户借盘缠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
第二部分(3-12):中举后喜得发疯及社会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
第一层(3~5段):写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
第二层(6~10段):写胡屠户治疯。
第三层(11~结束):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
3.学生在复述时思考:——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作业 完成《同步》一、积累与运用
教学
反馈
第14周 授课地点北校区初三授课类型 讲授课(可填讲授课、习题课、作文课、实验课等)
课题 19.范进中举(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卓越的讽刺艺术,提高阅读和鉴赏文学名著的能力。
2、了解文章是如何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来塑造人物、表现主题的。
3、感知人物性格,学习运用动作、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形象。
重点难点
1、如何辨证看待封建科举制度(联系现实)。
2、深入分析对比手法的运用。
3、掌握人物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具体分析课文
1. 重申上节课思考的问题——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提示:
(1)家境。——第一段结尾处、第二段开头、第二段结尾、第三段开头、第十一段结尾、补充《教学用书》p206内容
(2)地位。——连买肉的都瞧不起(联系范进中举起的艰难历程,《教学用书》p204出场时的描写,五十多岁的老童生,不读书考试不行吗?)、岳父任意辱骂到不敢打,连做过知县的乡绅也来巴结(为什么?预备官员)
(3)别人的态度(胡屠户、邻人)。——语言、动作、神态、行为(两次贺喜所送的东西)(前倨后恭)(细节描写,拿银子时的动作描写)丈人胡屠户态度可用“前倨后恭”四个字概括。众乡邻在范进中举前对他是漠不关心(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三天;发榜那日范家断粮,只好去集上卖鸡。在范家如此困难的境地,没有一位乡邻来过问);中举后对他热心帮忙(拿来鸡蛋<酒<米等招待报录人,寻范进,细心照顾范进)。张乡绅在范进中举前对他不屑一顾(一向有失亲近);中举后竭力巴结<拉拢他。
上一篇:《孤独之旅》教案11
分类导航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