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教案» 正文

《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教案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册语文教案   阅读:68778

概要:第二课时[教学要点]组织学生学习《赞美》一诗,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恋之情;领会现代派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质朴、含蓄、凝重。[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卢沟桥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肆意地践踏着中华大地,祖国母亲又一次遭受到巨大的灾难。民族的命运,吸引着诗人们为之发出各种音调的歌唱。歌唱优秀的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献身的精神,迎着光明来临的信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叶派诗人穆旦的《赞美》,感受诗人澎湃着的伟大灵魂。二、解题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习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1949年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1953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外文系。诗作凝重,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成功的诗歌翻译家之一。与郑敏、辛笛同为“九叶诗派”代表诗人。穆旦是《九叶集》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他的诗最触目的特征是“丰富的痛苦”。著有诗集《探险者》(1945年)、《穆旦诗集》(1947年)、《旗》(1948年)等。抗战以来,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创

《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教案,标签: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组织学生学习《赞美》一诗,体会作者抒发的对祖国深沉的爱恋之情;领会现代派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质朴、含蓄、凝重。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卢沟桥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肆意地践踏着中华大地,祖国母亲又一次遭受到巨大的灾难。民族的命运,吸引着诗人们为之发出各种音调的歌唱。歌唱优秀的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意志,敢于献身的精神,迎着光明来临的信心。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九叶派诗人穆旦的《赞美》,感受诗人澎湃着的伟大灵魂。

二、解题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浙江海宁人。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习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1949年赴美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1953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外文系。诗作凝重,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成功的诗歌翻译家之一。与郑敏、辛笛同为“九叶诗派”代表诗人。穆旦是《九叶集》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他的诗最触目的特征是“丰富的痛苦”。著有诗集《探险者》(1945年)、《穆旦诗集》(1947年)、《旗》(1948年)等。

抗战以来,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创作于1941年的《赞美》,以深沉的笔触,描摹了忧患中的祖国,抒发了深沉、热烈的情感——对祖国深情的爱,对民族强大的深情期盼。

三、整体感知诗歌

1.教师深情地朗诵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出示投影:

为下列字词注音:

峦(luán) 呼啸(hū xiào) 佝偻(ɡōu lóu) 粗糙(cū cāo) 诅咒(zǔ zhòu)  圯(pǐ) 枯槁(kū ɡǎo) 踟躇(chí chú)

3.让学生分析诗歌各层内容。

明确:第一层(1节):诗人站在历史的高度,用密集的意象群充分展现眼中所见;第二层(2~3节):重点写“农夫”这一人民的缩影,他奋起抗争,支撑起整个民族,除了忍受饥寒、疲劳,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这是赞美伟大的人民。第三层(4节):诗人以痛苦和希望两相交织的感情,写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研读诗歌的第1节,思考:诗人鸟瞰满目疮痍的大地,用密集的意象群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在辽阔美丽的大地上,有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有美丽的河流草原,动听的鸡鸣和狗吠,但这是一片呼啸着干燥的风的荒凉的土地,低压的暗云下,滚滚东流的河水,唱着单调的歌。“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一句,点出了时代的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对这片土地既爱且怨的情感,诗人对土地有太多的话语、太深的感情,他要拥抱的人们是在耻辱里生活的佝偻者。但“我”是和这土地一起受难呻吟着过来的,对土地充满着爱,而且从这爱的力量中感受到了一个伟大的事实:“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2.研读诗歌的第二、第三节,思考:“农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他象征了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诗中的“农夫”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铁蹄的践踏下,他站了起来,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入了抗日的行列。这是一个觉悟了的“农夫”,又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

3.学生讨论:诗中的“我”可以指代什么?

明确:“我”是抒情主人公,又可指对祖国命运投以深情关注的千千万万个忧国忧民的进步人士,也可指代为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代言人。

4.学生思考:诗歌每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

明确:诗人以沉郁的笔调,赞美了生活在苦难大地上的中国人民。他们勤劳、善良、坚忍、刚毅,他们的存在,昭示着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抗争,也预示着中华民族前途的光明和宽广。每节诗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在结构上给人以一气呵成的整体效果,在内容上又能强烈地反映出作为民族中的一位诗人,对自己苦难民族摆脱屈辱,由苦难走向光明新生的焦盼之情,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五、课堂练习

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完成文后各题。

出示投影: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大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背景提示: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1.诗歌是按怎样的思路抒写的?

2.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4.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含义?

参考答案:

1.全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心。

2.诗人把自己比作“鸟”,却和古典诗词中鸣翠柳的黄鹂、啼血的杜鹃等大异其趣。他没用“珠圆玉润”“啁啾婉转”等词,而是用“嘶哑”来形容鸟的歌喉,是颇具匠心的。在此,诗人将自己与鸟化为一体,试想,抗战初期悲壮的时代氛围里怎能听到或听出“珠圆玉润”的叫声。“嘶哑”的歌喉里融入了诗人坎坷的经历,以及他对这片土地深沉执著的爱。

3.上述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做繁衍生长了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可以看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可以看做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征。

[1] [2]  下一页


Tag:高一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一册语文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第二课时)教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