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资料» 正文

《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资料

[10-21 00:12:0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高一册语文教案   阅读:68330

概要:一、课文补遗1.新月诗派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新月诗派分前后两期,前期以1926年4月创刊的《晨报•诗镌》为阵地,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刘梦苇、饶孟侃等;后期以1928年3月创刊的《新月》月刊和1931年创刊的《诗刊》为阵地,诗人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朱大楠等。这是一个在胡适为代表的写实派白话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诗创作处于衰退、停滞状态下,涌现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派。本派诗人以“三美”作为诗艺目标,各自又能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双美的诗作,对新诗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其中闻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为突出。2.九叶诗派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诗歌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这9位诗人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他们是“一批对于人生苦于思索的诗人”(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对于人的生命意识的表现,人生现象的哲理思索,几乎是他们诗歌的共通的

《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资料,标签: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一、课文补遗

1.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是活跃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一个诗歌流派。新月诗派分前后两期,前期以1926年4月创刊的《晨报•诗镌》为阵地,诗人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刘梦苇、饶孟侃等;后期以1928年3月创刊的《新月》月刊和1931年创刊的《诗刊》为阵地,诗人增加了陈梦家、方玮德、朱大楠等。这是一个在胡适为代表的写实派白话和郭沫若为代表的浪漫派自由诗创作处于衰退、停滞状态下,涌现而出,致力于提高新诗艺、潜心于探索新格律的诗歌流派。本派诗人以“三美”作为诗艺目标,各自又能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双美的诗作,对新诗发展做出重大贡献。其中闻一多、徐志摩的作用尤为突出。

2.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的诗歌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流派却活跃于40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这9位诗人是: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他们是“一批对于人生苦于思索的诗人”(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对于人的生命意识的表现,人生现象的哲理思索,几乎是他们诗歌的共通的主题意向。九叶派诗人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于各自心中的诗艺”(袁可嘉《〈九叶集〉序》,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首先是寻找与心灵相通的对应物,通过对应物的客观冷静的描写,注重内心世界的反映,让客观对象透视出个人的感受)。

(参照《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0年版)

  3.穆旦的出现曾经为沉寂疲软的中国诗坛注入了一股激荡的生命活水,令人振奋,催人

警省。然而,在一个更需要现实斗争,更需要群体解放的时代,他的独特的个人思想似乎没有赢得更多的喝彩,继之而来的一个充满理想的新社会也并不乐意接受这位诗人的太多的苦难。于是,就像一颗巨大的彗星,像一道夺目的闪电,穆旦迅速划过四十年代的夜空,消逝在昏蒙蒙、雾沉沉的地平线上。

                                    (李怡《诗人穆旦的痛苦与中国读者的财富》)

  五十年代初以来.穆旦频受政治运动的打击,身心遭到极大的摧残,被迫从诗坛上销声匿

迹.转而潜心于外国诗歌的翻译,直到骤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后,才逐渐被人们重新认识。人们出版他的诗集和纪念文集,举行“穆旦学术讨论会”。给予他很高的评价。“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大师”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这种种的不寻常.被称为“穆旦现象”。穆旦已成为诗歌界回顾历史、着眼当前和展望未来都不能轻易绕过的重镇。

  二、课文赏析

1.                            《再别康桥》的抒情结构

                        陕西/李旭山

   寄托情感寻求解脱的诗歌有个共同的抒情特点,其抒情结构大体表现为:“物我相对”→“物我相融” →“物我相对”。读者在诗的开头往往能看到一个清晰的抒情主体,因某种现实原因而面对着一个或物象或情境的客体。然后,因出神于这些物象或情境,使抒情主体融于客体中.或神与物游.或物我皆忘。当神游或忘我达到极致后.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物我和谐时,抒情主体会幡然回到与客体的相对之中。这种抒情结构常常被诗人用来表达失意之后的虚幻寄托、抑郁萦怀的短暂解脱。

  本文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例来说明这一抒情结构的特点。

  从意象上看。全诗有一个由概括到具体再到概括的过程:从第一节的“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到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再到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意象逐渐地由大到小.由概括到特写。而第四、五节的寻梦、放歌进入了更具体的意象特写之中。然后由第六节的“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到第七节“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逐渐由具体的特写回到概括的大景之中。这里,不愿打扰康河的“我”因金柳艳影荡入心中而走近康河,看着向自己招手的水草,竟忘了不愿打扰的初衷,想象自己成了一颗康河的小草,进而飘向自己如诗如梦的遥远青春。于是此时不管是撑长篙漫溯还是载星辉放歌,都已是景中有我、我中有景,康河就是我,我就是康河。游梦的极致为放歌.放歌却让自己走出了梦境,于是又开始走向大景。走向主客互为呵护的相对画面。

    从情感抒发上看,与意象变化相对应。有一个抒情主体与客体之间感情交流的由浅到深再到浅的过程。由第一节的“轻轻的我走了”到第二节的“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再到第三节的“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逐渐由较浅的交流到较深的交流。再由第五节的“寻梦”“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到第六节“夏虫也为我沉默”,再到“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正是一个由深入交流到较浅交流的过程。全诗开始的交流,一个在天上是彩云,一个在地上是康桥,与其说是遥相交流还不如说是一厢情愿。当金柳艳影荡入我心中,是康河走向了我,进入了两相交流的尽情约会。随着我走向水底青荇并愿做一条小草。而陷入最深的交流,此时已忘了“再别”。忘了“轻轻的来”和“轻轻的走”了,于是进入了我心即康河、康河即我心的寻梦与放歌的境界。一声放歌或许惊醒了康河,或许惊醒了诗人,由情景化一重新回到主客相离、各自收敛激情,于是只轻轻地互祝安宁,愿永远保存那份美好的情感记忆。

    从审美境界来看,全诗则是一个“物我相对一物我相融一物我相对”的过程。这一过程,与意象的由概括到具体再到概括和情感寄托的由浅到深再到浅正好吻合。意象的概括和交流的浅泛,正好反映出抒情主体客体不得不面对分离的现实,并且要轻轻地、悄悄地离别,离别这只能在今后漫长岁月里遥相思念的康桥。为了排遣这种离别的感伤和寂寞,作者又凝神于具体意象和深挚的情感交流,不知不觉回到了当年的情境,寻梦神游,放歌星辉,进入物我相融的境界。然而放歌却又打破了寻梦的和谐神游,只好再次回到现实中来。面对难耐的漫长分离,只愿保存完整的美好记忆,这美好的青春记忆绝不愿散淡成若隐若现的时光残片,因而轻轻地来悄悄地走。在物我相对中,完整地保留这段美好的时光。但保留不是封存,而是为了有朝一日能重新体验那魂牵梦绕的境界,这体验尽管非常短暂,但却是完整而主客相融的生命体验,在这短暂的神游中却产生了永恒的意义。

[1] [2] [3] [4] [5]  下一页


Tag:高一册语文教案人教版高一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高一册语文教案
》《《中国现代诗三首》(死水,赞美,我爱这土地)备课资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