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苏教版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课,仅仅感动是不够的《最后的姿势》听课有感» 正文

语文课,仅仅感动是不够的《最后的姿势》听课有感

[10-21 00:53:56]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335

概要:语文课,仅仅感动是不够的《最后的姿势》听课有感 今天,听了我校年轻的周老师上的《最后的姿势》一课,比较欣赏的地方是:一、 科学地重组教材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周老师全面深入地研读了教材,科学地重组了教材。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谭千秋语言、行动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接着,回忆课文开头写的谭老师给学生讲的最后一课的内容,以此深化人物的内心和精神。二、 适度地创设情境音乐渲染,图片再现,文字描述……老师用课前准备好的文本外的资料,生动再现了2008年四川地震时那悲壮的一幕,那感人的教师形象。丰富了课文的容量,拓展了课堂的空间,点燃了学生的情感。情动才能辞发,课堂的结尾,当我们看到一些孩子在音乐声中练笔交流“谭老师,我想对你说……”时,不禁流下了眼泪。听后产生的一点困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节课,我们看到学生和老师都感动了。文章的人文性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节课,这篇课文,它的文本价值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动,流泪,在一年多后的

语文课,仅仅感动是不够的《最后的姿势》听课有感,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语文课,仅仅感动是不够的《最后的姿势》听课有感

 
今天,听了我校年轻的周老师上的《最后的姿势》一课,比较欣赏的地方是:

一、         科学地重组教材

新的课程理念提倡教师应“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周老师全面深入地研读了教材,科学地重组了教材。先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谭千秋语言、行动的句子来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接着,回忆课文开头写的谭老师给学生讲的最后一课的内容,以此深化人物的内心和精神。

二、         适度地创设情境

音乐渲染,图片再现,文字描述……老师用课前准备好的文本外的资料,生动再现了2008年四川地震时那悲壮的一幕,那感人的教师形象。丰富了课文的容量,拓展了课堂的空间,点燃了学生的情感。情动才能辞发,课堂的结尾,当我们看到一些孩子在音乐声中练笔交流“谭老师,我想对你说……”时,不禁流下了眼泪。

听后产生的一点困惑: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节课,我们看到学生和老师都感动了。文章的人文性被提到了一定的高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这节课,这篇课文,它的文本价值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感动,流泪,在一年多后的今天,再次缅怀那些为了孩子献出生命的英雄教师的形象吗?

就拿最后一个环节“动笔写话”来说,这应该是整堂课人文与工具结合最紧密的一个点。我们知道学生写话需要一个由酝酿到动笔的过程,这不是两三分钟就能解决的。即便是老师在上课时已经让学生情动于中,但要想写下一段文从字顺的话,仍然较有难度。课上听到一个女孩的交流很是精彩。课后,我询问了周老师,她说课前没有铺垫,生成的是学生自己的语言。哦,那么一方面或许是课堂上教师的感情、文本的感情、学生的感情,“三情”共振,学生的情感被激发到了一定的高度,表达就成了需要;另一方面,或许这孩子原本语文素养很好,是个“多愁善感”的孩子。回想一下,点燃激发学生情感的,可能很大程度上是教师拓展的资料,而很少是教材本身。

如果说人文性是一个人的灵魂,那么工具性就是一个人的躯体,没有躯体的话,就魂不附体了。没有情感的教学是苍白的,然而仅仅只剩情感的教学,也是不可取的。高年段阅读教学训练重点之一是:“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这篇课文中很典型的表达手法是: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正面紧扣谭千秋的语言、动作等句子来品味体会,侧面人物有很多,可文章为什么就选择这三个人呢?因为他们代表了三类人的评价。这一点也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课堂练笔时,可采用不同的人物身份想象他们对谭老师说,如消防员,同事,他的学生,读者……这样的“对话”内容会更丰富,效果将更明显。

 

 
 


Tag: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小学语文 - 苏教版语文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语文课,仅仅感动是不够的《最后的姿势》听课有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