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教案2» 正文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教案2

[10-21 00:22:33]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阅读:68522

概要:全诗写景句中“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姹紫嫣红就会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2.重点精讲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①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②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教案2,标签: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

全诗写景句中“初平”“几处”“谁家”“渐欲”“才能”这些词语贯串成一条线索,把早春的西湖点染成半面轻匀的钱塘苏小小。可是这蓬蓬勃勃的春意,正在急剧发展之中。从“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一联里,透露出另一个消息:很快地姹紫嫣红就会开遍,湖上镜台里即将出现浓妆艳抹的西施。

2.重点精讲

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①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水面”指西湖湖面。水面初平写春水新涨,湖面水位上升,与堤平的景象。“云脚低”指白云重叠,和湖面上荡漾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脚,有下垂义。

②中间两联是分写。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生机勃郁的感觉。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③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唐时人们有骑马游春的习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④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难点精讲

①《钱塘湖春行》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初平的水面、早莺、暖树、新燕、春泥、乱花、浅草等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钱塘湖春行》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③“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天净沙 秋思》

“天净沙”曲牌名,“秋思”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兴于元代,又称散曲。曲有小令、套曲之分,《天净沙》是小令。

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些,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全篇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前三句):游子漂泊图。

 “枯藤老树昏鸦”――“枯藤”,秋末之景。“昏鸦”,黄昏时已归巢之鸦。见此景如何不动游子思乡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他人有家而我独无,又增一分思乡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荒凉。西风起而一年将尽。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人何以堪?

[小结]

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景物巧妙组合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第二层(四、五句):游子思乡图。

“夕阳西下”进一步点明时间。“夕阳”照应上文“昏”字。

“断肠人在天涯”――卒章显志,点晴之笔,点明了人物,道出了游子的情怀。上文写景,均系为此句作铺垫。

[小结]

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断肠”一语,为全篇主旨所在。

1.写法精讲

本文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①简约与深细相依

《天净沙 秋思》文字之精练,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②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 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③景色与情思相融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 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Tag:初一上册语文教案人教版初一上册语文教案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人教版 - 初一上册语文教案
》《古代诗歌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天净沙·秋思》教案2》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