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论语》《孟子》选读《君子之风》教案[《论语》选读]» 正文

《君子之风》教案[《论语》选读]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论语》《孟子》选读   阅读:68497

概要:论语选读《君子之风》教案教学目标一.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二.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三.背诵重点章句。(基本要求:1.背诵15.9、4.16、6.11、7.16、7.19、6.23、8.7章。2.掌握“游、喻、鄙、奚、乐、文”在文中的含义,“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3.理解并积累成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4.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5.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教学重点一.孔子关于义与利的关系以及在现在社会中的把握。二.要求背诵的章句,加强诵读。教学难点文言句式的把握教学建议诵读为主,落实字词句含义。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 千百年来,人们往往乐以君子自居,但君子到底有怎样的行为准则呢?在我们当今的社会里,你认为怎样的行为准则可称君子?(学生发言,谈自己看法,约三分钟。)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一下古人对君子的言行举止是如何要求的?以及君子是如何处理“义”和“

《君子之风》教案[《论语》选读],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论语选读《君子之风》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解孔子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二.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以及成语。

三.背诵重点章句。(基本要求:1.背诵15.9、4.16、6.11、7.16、7.19、6.23、8.7章。2.掌握“游、喻、鄙、奚、乐、文”在文中的含义,“孙、耻、饭、枕、知”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3.理解并积累成语:杀身成仁、患得患失、无所不至、箪食陋巷、发愤忘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4.理解“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 “仁以为己任”的句式特点。5.理解孔子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君子自我修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教学重点

一.孔子关于义与利的关系以及在现在社会中的把握。

二.要求背诵的章句,加强诵读。

教学难点

文言句式的把握

教学建议

诵读为主,落实字词句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千百年来,人们往往乐以君子自居,但君子到底有怎样的行为准则呢?在我们当今的社会里,你认为怎样的行为准则可称君子?(学生发言,谈自己看法,约三分钟。)下面让我们走进课文,看一下古人对君子的言行举止是如何要求的?以及君子是如何处理“义”和“利”的关系的?

二.诵读:a 论语是语录体的文章,也就是把当时的对话记录下来,既是对话就有一个特定的场景和语境,下面每个同学任选一句反复诵读品味,谈一下你认为孔子是在怎样的情景下或针对什么情况说出这一句话的?(学生自读章句,揣摩情景,谈自己看法。要求讲述尽量流畅,指名二三个学生回答,约十分钟。)b 下面我们来读刚才大家还没读到的语段。(约两分钟)(指出学生读错的字,易读错的字有:智者乐山 zhì   yào  孙以出之 xùn  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  kuò。)

三.逐章把握孔子的义利关系及君子的准则。

(一).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大家可否看出这一句中属于词类活用的字(志:名作动,追求。)大家还要注意  据:执守。依:依据。游:广泛涉猎。文学常识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我们可以看到古人是从理想,道德,人格,技艺四方面来要求君子的。我认为有健全的人格和坚持正道是非常重要的,有人曾说在1959年庐山会议批判彭德怀时,如果有人站出来反对,可能以后的文革就发动不起来。(一分钟)

(二)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这章句中两个句子都是特殊句式,应是什么句式呢?(宾语前置句和判断句。所谓宾语,就是动词所涉及的对象。在现代文中宾语一般处于谓语之后用来回答是“谁”或是“什么”的;而在古代汉语中,却往往出现宾语放置在动词谓语之前的情况,这种现象就叫宾语前置。其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苏轼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    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史记〉

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第一、“......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第二、“......,......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第三、“......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第五、“......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

第六、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1] [2] [3] [4]  下一页


Tag:《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
》《《君子之风》教案[《论语》选读]》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