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论语》《孟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正文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论语》《孟子》选读   阅读:68374

概要: 2、学习要求里“发展要求”的内容,诸如“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可以分条学习掌握。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如: ① 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②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③“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④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⑤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⑥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⑦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⑧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四【课堂讨论题目设计】讨论问题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明确: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2、学习要求里“发展要求”的内容,诸如“正确地理解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较深地领会孔子所提出的‘均贫富’的含义”,可以分条学习掌握。建议教师能够触类旁通,连类而及,把各段内容统一在“为政以德”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讲为政,讲的是政治哲学,或者说是政治原则。如:

 ① 道之以德,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② “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③“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④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⑤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⑥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⑦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⑧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四【课堂讨论题目设计】
讨论问题一: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有没有矛盾?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明确: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
       “均贫富”是从百姓角度讲的,“去食”是从为政者的角度说的。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讨论问题二:孔子的两个学生在季氏家做官,季氏是他们的“老板”,为什么有军事行动要跑来告诉孔子?
     明确: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
     这两位学生是季氏的家臣,是文人兼武职带兵的。季氏想吞并颛臾,他们参与其事。他们不是不知道季氏的野心,他们受孔子的影响,又是孔子的高才生,内心也觉得季氏这件事做得不对,但又认为季氏这样做似乎也未尝不可,因而没有坚决反对,但又吃不准,于是两个人来试探孔子的意向。

讨论问题三:孔子为什么反对季氏攻打颛臾 ?
   明确:孔子的理由有三:
    一是颛臾是先王封国,不可伐;
    二是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
    三是颛臾乃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一点是从历史上讲的;
       第二点是从地理上讲的;
       第三点是从政治地位上讲的。  

讨论问题四: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明确:“均无贫”与“均贫富”含义不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而“均无贫”则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均贫富”实际含义在劫富济贫,强烈维护等级制度,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子不可能具有这种思想。 “均贫富”和“均无贫”的“均”词典义都是“平”,但到了“均贫富”和“均无贫”这两个不同的句子里,却有不同的解释。

探究问题五:孔子的政治主张和治国原则是怎样的?
明确:孔子所讲的为政,指的是政治原则。作为思想家与圣人,他是在提供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政者、正也”。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本章节中,孔子明确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如果“身正”,则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其次,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再次,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就政治言,治人者与治于人者同是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愈重。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

五【写作实践】
      古代儒家主张以德治国,现代社会更强调以法治国。治国以“德”为重还是以“法”为重?结合本课内容,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能见仁见智,重德治也罢,重法治也罢。或者德法共用也好,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二课:克己复礼

一【教学目标设想】

   1.理解“礼”与“仁”含义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设想理由: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实词与虚词。

           设想理由:对文言阅读基本功的培养;

     3.背诵重点语段。

           设想理由: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
    1、背诵12.1 、3.1 、16.2 、13.3 章。
       有条件的话,可加12.11、1.2、 3.3等章。
       理由:常用,也是理解孔子礼治思想的核心篇章,增强学生的古文化底蕴。
     2、重点掌握“归、希、奚、阙如、弟、期、目、诸、女”等词语在文中的意义。
       归: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赞许)
       希: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通“稀”,少)
       奚: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什么)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