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论语》《孟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正文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论语》《孟子》选读   阅读:68374

概要:第三章:教学时,可抓住对话使学生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以及孔子作为的看法来教学。第四章:相当是一篇微型小说。教学时,抓住故事情节让学生领会丈人对子路的态度和孔子的感叹。 四【课堂讨论题目设计】讨论问题一:对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要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明确:“沐浴而朝”,表现了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士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讨论问题二:你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这是个开放性题目。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 把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行为的目标是什么,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第三章:教学时,可抓住对话使学生理解隐者对社会现状以及孔子作为的看法来教学。
第四章:相当是一篇微型小说。教学时,抓住故事情节让学生领会丈人对子路的态度和孔子的感叹。  

四【课堂讨论题目设计】
讨论问题一:对成子弑君一事,孔子在报告时为什么要“沐浴而朝”?报告无效后为什么要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反映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明确:“沐浴而朝”,表现了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不敢不告”,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士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多大的希望,孔子的举动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味。
       反复申说“不敢不告”,反映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讨论问题二:你对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有什么看法?举例说明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影响。
       这是个开放性题目。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
       把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和牺牲精神。但对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行为的目标是什么,是逆历史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

五【写作实践】
      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材料,加以合理想象,扩写,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小小说。
        注意:无论以那则材料为主,都应该表现出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特征。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第十四课:中庸之道

一【教学目标设想】

     1.理解“中庸之道”的基本内涵。

           设想理由:对文章主体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设想理由:对文言阅读基本功的培养;语文基本功的培养。

     3.背诵重点章句。

           设想理由:着重于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

1.背诵11.16 、13.23  、13.24、 17.13等章

       除此而外,有条件的话,还可加上13.21、17.24 章

       理由:常用,是理解孔子中庸之道哲学的核心篇章。

2、重点掌握“鲜、与、狷、和、同、贼、恶”等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由:古汉语语言基础知识。

 

鲜: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缺少)
与: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交往)
狷: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 (性情褊急而孤介自守)
和:礼之用,和为贵(和谐)
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同)
贼:乡原,德之贼也(削弱,蚕食)
恶:“君子亦有恶(wù憎恶)乎?”子曰:“有恶(wù) 。恶称人之恶(è,坏处)者……”

3.理解孔子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理由:课文核心内容的理解。

发展要求

       理解“和而不同”的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23 章。

       理由: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建议】
      1、基础要求中的字词理解,本课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建议老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加以引导与解释。
     2、“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讨论中加以解决。
       本课讲哲学原理,较为抽象,有一定的难度。教师的讲解是很有必要的。
       如:

第二章:
    子贡问:“(子张)与商(子夏)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11.16 )

第四章: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13.21)
 

 

四【课堂讨论题目设计】
讨论问题一:通过学习本课,你认为,“中庸之道”的实质内涵是什么?(课后“相关链接”中有回答)
      明确:
       1,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
       2,执两用中,实行稳健的主张。
       3,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
       4,宽容包纳,和而不同。

讨论问题二: “中庸”“和”的精神实质是什么?有人把这种主张看作是“折衷主义”,你认为符合实际吗?
      明确:
       “中庸”与“和”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是无原则地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与和谐。不能把中庸等同于折衷主义。

讨论问题三: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的言行中是怎样贯穿中庸之道的。
       明确:
       除本课内容外,教材中“均无贫”(第一课16.11章)、忠恕之道(五课4.15章、 5.12章)、

讨论问题之四:结合日常生活,说说中庸之道的作用。
      明确:这是个开放性题目.学生可自由发挥。
       可围绕建设和谐社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讨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