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论语》《孟子》选读《〈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正文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论语》《孟子》选读   阅读:68374

概要:与:岁不我与(等待)( 17.1 )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9.5)(参与)3.正确理解 “ 笃信好学”“ 道不同,不相为谋” “ 岁不我与”等熟语。 理由:常用语。4.正确理解孔子的处世态度。 理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与感悟。发展要求1、孔子积极入世态度的动机。 理由: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孔子的处世态度,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人生观。2.孔子言与行之间的关系。 理由:培养学生良好的言与行关系。 三【教学建议】 1、学习要求中“基本要求”的各项,力求学生在自觉的阅读中实现,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 2、学习要求里“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学习掌握。建议教师能够紧扣课文内容引导,并把各段内容统一在“孔子积极的入世态度”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说“待价而沽”,讲的是积极的入世态度。如:①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9.5)② 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 7.23)③苟有用我者,期月而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标签:《论语》《孟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与:岁不我与(等待)( 17.1 )
        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 9.5)(参与)

3.正确理解 “ 笃信好学”“ 道不同,不相为谋” “ 岁不我与”等熟语。
      理由:常用语。
4.正确理解孔子的处世态度。
      理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与感悟。

发展要求

1、孔子积极入世态度的动机。

       理由: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孔子的处世态度,培养学生正确而积极的人生观。

2.孔子言与行之间的关系。

      理由:培养学生良好的言与行关系。

 

三【教学建议】
      1、学习要求中“基本要求”的各项,力求学生在自觉的阅读中实现,教师可作适当的引导。
      2、学习要求里“发展要求”的内容,可以分条学习掌握。建议教师能够紧扣课文内容引导,并把各段内容统一在“孔子积极的入世态度”这个主题下。
       本章节中,孔子说“待价而沽”,讲的是积极的入世态度。如:

①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9.5)
② 天生德于予,桓魋(tuí)其如予何?( 7.23)
③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13.10)
④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 15.20)
⑤“沽之哉!沽之哉!我善待贾者也。” ( 9.13)
⑥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 8.13)
⑦道不同,不相为谋。 ( 15.40)
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吾将仕矣” ( 17.1)
   对于课文后面的解读题目,可以作为师生讨论的话题,讨论思路可以参阅教师用书。

四【课堂讨论题目设计】
探究问题一: 孔子为什么热心于仕途?这和他用行舍藏的主张有没有矛盾?
      明确:孔子热心于仕途有多方面的原因,归纳起来,大致为如下几点:
   1,“替天行道”的社会责任感,即力求用世的态度,救世的自觉性。如9.5、 7.23章。
   2,建功立业、名垂青史的人生追求。如15.20章。
   3,从政的强烈自信。如13.10章。
     主要在第一点方面。这中力求用世的态度,比一般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态度更为积极。

探究问题二:结合孔子的生平,并结合本课所学,孔子在言与行方面是否统一?
       明确:从言方面来说,孔子是积极入世的;从行的方面来说,也更是积极的入世的,他一生不辞劳苦,四处奔波,孜孜不倦地寻求施展抱负的舞台。这种言行一致的做人原则,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探究问题三:如何理解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的思想主张?
     明确:这是开放性的题目。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观点与看法。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五【写作实践】
      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强调言行合一,知行合一。但现代社会中并不乏言行不一之人。你对言与行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看待的?请以“言与行”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可能见仁见智。只要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第四课:知其不可而为之

一,教学目标设想:

    1、领会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

           设想理由: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与理解;

    2、理解并积累文中常用的文言词语。

           设想理由:对文言阅读基本功的培养;

    3.背诵重点章句。

           设想理由: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学习要求】
(一)基本要求:
   1、背诵18.5 章和18.7 章中的“子路曰”至该章结束部分。
        有条件的话,还可增加14.21、 14.3 8章。
       理由:常用,是理解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的核心篇章。
     2、重点理解并掌握“弑、之、谏、为、是、食、丈人”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理由:古汉语语言基础知识。

弑:陈成子弑简公(下位者杀上位者)
之: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不告(的)
谏: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匡正,挽回)
为:“夫执舆者为谁?”“为孔丘”(是)
是:“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食: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sì,使吃)
丈人:子路从而后,遇丈人(对老人的尊称)

     3、理解并默写下列文言词句:“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知其不可而为之” 等熟语。
     理由:常用语。
     4、明确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理由: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发展要求:
 1.初步了解古代隐士的处世方式和孔子对他们的态度。
       理由:对课文内容的横向把握与理解。
2.深刻领会孔子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理由:与第三课相衔接。

 

 第一章:成子弑简公。孔子已经告老还乡,但他仍然沐浴而朝,而且在投告无门的情况下尚不放弃。教学时,可重点体会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
第二章:在接舆避而不见的情况下,孔子还想与之对话,从中可看出孔子主动寻求对话的态度。教学时,可重点理解“凤歌”的含义,并抓住“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的细节,特别是“趋”这个动词的妙用。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论语》《孟子》选读《论语》《孟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论语》《孟子》选读
》《《〈论语〉选读》第一、二、四、十四课备课思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