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先秦诸子选读《鹏之徙于南冥》教学参考» 正文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参考

[02-27 18:07:41]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先秦诸子选读   阅读:68746

概要:《鹏之徙于南冥》教学参考 重点、难点1.讲授选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2.引导学生把握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的思考。3.引导学生思考庄子人生追求的启发意义。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怒而飞 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此小大之辩也辩乎荣辱之境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 我犹尸之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大浸稽天而不溺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选文解读文章开始部分,先浓墨重彩地写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后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北冥”就是北海、北极大海,“冥”通“溟”。古代有学者认为,之所以称北海为北溟,是因为它“溟漠无涯”,或者居北极,去日月极远。“鲲”本来是指鱼子、小鱼(参阅郭庆藩《庄子集释》的有关内容),可庄子却把它写成不知道有几千里大的大鱼。这就是庄子文笔的奇幻之处。鱼既然如此巨大,那么北海之浩无涯际就可想而知了。“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是奋起、奋发之意。鲲化为鹏鸟一说,不必从科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参考,标签:先秦诸子选读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参考

 重点、难点

1.讲授选文(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2.引导学生把握庄子对“至人”“神人”“圣人”的思考。

3.引导学生思考庄子人生追求的启发意义。

4.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而飞 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 此小大之乎荣辱之境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 日月出矣,而爝火 我犹之 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 浸稽天而不溺 吾为其无用而之 宋人有善为不手之药者

选文解读

文章开始部分,先浓墨重彩地写出一幅大鲲变为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而后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北冥”就是北海、北极大海,“冥”通“溟”。古代有学者认为,之所以称北海为北溟,是因为它“溟漠无涯”,或者居北极,去日月极远。“鲲”本来是指鱼子、小鱼(参阅郭庆藩《庄子集释》的有关内容),可庄子却把它写成不知道有几千里大的大鱼。这就是庄子文笔的奇幻之处。鱼既然如此巨大,那么北海之浩无涯际就可想而知了。“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是奋起、奋发之意。鲲化为鹏鸟一说,不必从科学上去计较其合理性,也不必刻意从中搜求庄子的哲理,主要还在于欣赏庄子文笔的奇幻。单看那鹏鸟是多么巨大:其背之大不知有几千里,奋发而飞,其翼如同天边的云彩。“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海运”就是海动,古人有六月海动的说法,说其时大风起,海水沸涌,声闻数里。“南冥”即南海。“天池”就是天然形成的池子。大风起兮,海水沸涌,声音惊天骇地,这时大鹏鸟自北极大海飞向南极大海,是何等气象!“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这是借齐谐之口,描述大鹏由北海迁往南海的情形。很多人都把“齐谐”理解为书名,清代学者俞樾认为应该是人名,假如是书名的话,下文不应当单称“谐”(参阅郭庆藩《庄子集释》)。“志”就是记的意思。“抟”是集聚的意思。“扶摇”,这里指由下向上升腾的暴风。“六月息”指六月的大风。“息”本指呼吸时出入的气,这里指风;《庄子·齐物论》有一句话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意思是说,大地吐气,它的名字就是风。齐谐这个人,记得很多怪异的事情。他的话是怎么说的呢?他说:大鹏从北海迁往南海的时候,海水被击打起三千里的波浪,大鹏鼓动翅膀集聚由下而上升腾的暴风之力,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它迁往南海,就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野马”指田野上空蒸腾浮游的水汽。“相吹”之“相”,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这里是指生物对野马、尘埃有所施为。春天野马般奔腾的游汽,飘浮的尘埃,这些东西都很细微,但都是有生命的事物用气息吹动的。这句话,显然是在解释大鹏为什么要借着大风的力量,飞往九万里的高空,并且飞向南海。就连若有若无的游汽,飘浮着的极细小的尘埃,尚且需要生物的气息吹动,而不知其几千里大的鹏鸟,又怎么能够不借风力呢?那么,它飞上九万里高空以后再往下看,是怎么样的一番景象呢?“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苍苍”指深蓝色。“其……,其……”,可以理解为“是……,还是……”。天空的深蓝色,是天空的纯正不杂的颜色呢?还是因为它远得没法到达才显得这样呢?庄子的答案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天空距离世人无限遥远,所以在世人眼中它呈现为一片深蓝色。“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其”,代词,它,指大鹏鸟。大鹏鸟在九万里的高空往下看,也是像这样的一幅景象罢了。就是说,九万里高空的大鹏往下看人世,跟人往上看无限遥远的天空,正是同一种景象:人世间全都融进了一片深蓝色。这写得真是奇妙极了。那么进一层问,大鹏鸟虽然需要借助风力,为什么一定要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呢?“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子这里先说水。水的积聚不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倒一杯水在堂上的低洼处,那么一根小草就可以在这里做船(此水固然不多,但此船亦甚小);可是放一只杯子在这里,它就会搁浅在地面上了,因为这堂上低洼处的水很浅,而作为船的杯子却很大。这道理说得十分明白。而水负载船,风负载鸟,道理也正相同。“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意思就是说,如果风的集聚不厚,那么它负载大的翅膀就没有力量。这就是为什么大鹏要上九万里的高空了:“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莫之夭阏”可以理解为莫夭阏之,“夭阏”意思是摧折、阻止。“图南”即谋划飞往南方。当大鹏上升到九万里的高空,它的翅膀底下就是极厚极厚的风了。这极厚极厚的风,它的负载能力是多么的巨大。这难以想象的巨大的鹏鸟正需要这样巨大的负载能力。所以这之后大鹏才凭借着风;背负着青天而没有什么能够阻遏、摧折它,然后它才按计划飞往南极大海。

文章至此,只是说鲲和大鹏。接下来,另外一些不理解大鹏的生灵登场了。“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蜩”就是蝉。“学鸠”或作“鸴鸠”,即小鸠。蝉和小鸠笑话大鹏说:“我疾起而飞,碰到榆树和檀树就停下来,有时候还到不了这个高度,那就投落到地面上就是了,何以去往九万里的高空而飞向南方呢?”蝉和小鸠要求不高,并且满足于这种不高。它们跟大鹏相比,呈现出完全不同的境界,完全不同的气象,完全不同的格局。“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适”是常用动词,意思是往、到。“莽苍”形容郊野景色苍茫,这里代指郊野。“果然”即饱足的样子,成语“食不果腹”中的“果”就是饱的意思。这句话意思是说,前往附近郊野的,来去在路上吃三顿而回来,肚子还是饱饱的;前往百里外目的地的人,出发前起早摸黑地舂米,准备路上需要的粮食;前往千里外目的地的人,得花三个月的时间聚集粮食。目的地远近不同,到达目的地所需要的条件自然也不同。这实际上是形象生动地解释大鹏鸟为什么需要借助海上六月的大风。庄子进一步解释说:“之二虫又何知!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之二虫”指蝉和小鸠。古代的虫可以泛指所有的动物,人和鸟都可包括其中,所以庄子称蜩鸠为虫。“何知”之“知”作动词,意为知道。“小知”“大知”的“知”作名词,意为智慧。“小年”“大年”的“年”指的是年寿。“奚以知其然也?”意思是,何以知道它是这样的呢?即何以知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呢?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朝菌是一种朝生暮死的虫,所以它不可能知道每月最晚的一天(即“晦”)和每月最早的一天(即“朔”)。蟪蛄是一种蝉科动物,据说春生夏死、夏生秋死,如此说来,它不可能知道春季和秋季。这些都是小的年寿。冥灵是传说中的一种树,以五百年为一个春季,以五百年为一个秋季。大椿也是传说中的一种树,以八千年为一个春季,以八千年为一个秋季。这些都是大的年寿。“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彭祖在传说中是尧时候的人物,历经夏、商、周,活了八百多岁。他如今独独以年寿长久闻名,世间众生比起他来,不也很可悲吗!“此小大之辩也。”这是概括收束上文的一句话。前面讲的所有这些,都显示了小跟大的不同。“小大之辩”,庄子竟讲得如此具体生动。(中间“汤之问棘也”一段,基本上是重复前文,此略)由庄子所举的例子来看,小智慧与大智慧的差别不只是在智慧上,小年寿与大年寿的差别也不只是在年寿上,而且还在于由它们所关涉的境界、气象、格局上。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先秦诸子选读先秦诸子选读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先秦诸子选读
》《《鹏之徙于南冥》教学参考》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