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生命的林子》精彩教案一、人物导入,揭示课题师: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有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们知道唐僧是根据我国唐朝哪个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吗?生:唐玄宗时候的玄奘。 师:谁从课外书或者影视中了解到玄奘是个什么样的高僧?生一: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高僧,历经磨难,终于取得了真经。生二:他能够潜心苦读诗经,心地善良,一心想普渡众生。……师:对,历史上的玄奘玄奘(600-664年),唐代著名高僧,佛经翻译家、旅行家,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十七年中,玄奘备历艰辛,忍饥挨饿,越沙漠,度雪岭,顶风暴,斗盗贼,九死一生,从未考虑过回头,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伪经,求真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师:从以上介绍中,我们知道玄奘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所瞩目的成就,是和他的顽强意志和勤奋学习分不开的。传说玄奘的成才还和一片树林有关,正是在那片
《生命的林子》精彩教案,标签: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http://www.88haoxue.com《生命的林子》精彩教案
一、人物导入,揭示课题
师:吴承恩的神话小说《西游记》有四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一个著名的人物就是唐僧。你们知道唐僧是根据我国唐朝哪个高僧的原型塑造的吗?
生:唐玄宗时候的玄奘。
师:谁从课外书或者影视中了解到玄奘是个什么样的高僧?
生一: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高僧,历经磨难,终于取得了真经。
生二:他能够潜心苦读诗经,心地善良,一心想普渡众生。
……
师:对,历史上的玄奘
玄奘(600-664年),唐代著名高僧,佛经翻译家、旅行家,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他西行5万里,历时17年。十七年中,玄奘备历艰辛,忍饥挨饿,越沙漠,度雪岭,顶风暴,斗盗贼,九死一生,从未考虑过回头,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去伪经,求真经,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师:从以上介绍中,我们知道玄奘之所以能取得令世界所瞩目的成就,是和
他的顽强意志和勤奋学习分不开的。传说玄奘的成才还和一片树林有关,正是在那片林子里的一次谈话,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出示课题《生命的林子》。
二、树林作引,对比学习(第6、7、8自然段)
师:瞧,出现在你们眼前的,就是那一片林子,仔细观察,你能用一些词语来形容一下这片林子吗?
(郁郁葱葱、遮天蔽日、高大挺拔、秀颀、修长挺直、参天大树……)
师:找找文中直接描写这片林子的句子,生读
出示:方丈又带玄奘……挺拔。
师:对,树下站着的,就是方丈和玄奘。方丈“又”带玄奘,他们在此之前还去了哪儿呢?(山头上)
山头上是怎样的情景呢?生读
出示:方丈先将玄奘带到不远处的一个山头上。这座山上树木稀疏,只有一些灌木和三两棵松树。……玄奘围着树看了看,这棵树乱枝纵横,树干又短又扭曲……
师:再读读这两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相反)
板书出示:
树木稀疏 乱枝纵横 又短又扭曲 (薪柴)
郁郁葱葱 遮天蔽日 秀颀、挺拔 (栋梁)
师:同样又高又大的树木,但如果生长在树木稀疏的山头,它就会生长得“乱枝纵横、又短又扭曲”,最能只能做“薪柴”(板书),而如果生长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之间,因为争着承接天上的阳光,它就会生长得“秀颀、挺拔”、修长、挺直,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板书)
出示,范读:
这些树就像芸芸众生啊。它们长在一起,就是一个群体,为了一缕阳光,他们都奋力向上生长,于是它们棵棵可能成为栋梁。而那些远离群体零零星星的三两棵松树,在灌木中鹤立鸡群,不愁没有阳光,没有树和他们竞争,所以,它们就成了薪柴啊。
三、离因阐发,体会用意(第1、2、3自然段)
师:这段话是方丈郑重地、语重心长地对玄奘说的,方丈这样做、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呢?
(因为玄奘想要离开法门寺,想劝其留下)
(法门寺是一个怎样的寺庙?名寺之“名”:香火鼎盛、晨钟暮鼓、香客如流……)
(为什么要离开?玄奘之“难”:静思养神、潜心修身、青灯黄卷、苦苦习经、——想成才,应酬太烦,谈经论道远不如人,集纳了许多名僧——难成才。)
——对呀,在这个名满天下的法门寺中,玄奘觉得自己只是在发挥着一支“烛火”的作用,在为别人奉献,但是散发的光和热却不够;他更希望自己能够做太阳,光芒万丈,普度众生,散发更多的光和热。
再加上别人的劝说,别人是怎么对他讲的?生读
师: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很多人认为宁可做蛇头不做龙尾,宁可做鸡头不做凤尾,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心理,再加上他自我的远大抱负,内因加外因,玄奘才拿定主意要离开。
(有些词语,足以体现玄奘辞行之“决”,找到了吗?——想了很久,觉得很对,决意辞别,打点经卷、包裹)
四、以树作喻,委婉规劝(课文9自然段)
师:面对决意辞别的玄奘,方丈将其带到了树木稀疏的山头,又带到了郁郁葱葱的树林,再读方丈的这段话(出示),告诉我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一:老方丈知道玄奘想了许久才决意离开的,直接讲道理,玄奘肯定听不进去。
生二:因为松林里有的树木乱枝纵横,只能做煮粥的薪柴,有的树木郁郁葱葱,可以做栋梁,老方丈想借树木成材告诉玄奘道理。
生三:我想老方丈借树木成材的环境告诉玄奘不要害怕竞争,竞争反而有利于成才。
师:对!方丈以林为喻,深入浅出,以理服人,阐发了深刻的道理,你们理解了他的良苦用心,玄奘理解了吗?从哪个词就可以看出来?(惭愧)
“惭愧”,此时的玄奘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生自由发挥)
师:是呀,玄奘明白了:法门寺就是这一片莽莽苍苍的大林子,自己就好比林中的一棵树,离开法门寺到山野小寺,就好比山头的那棵树离开了一个良好的群体一样,尽管高大,但却会因为失去竞争力而只能做薪柴,不能成为栋梁。而要想成为栋梁,就得将自己放置于一个良好的群体中,学会竞争,才能真正的出人头地。
上一篇:《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