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史记《史记》选读模块设计» 正文

《史记》选读模块设计

[10-21 00:05:30]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史记   阅读:68815

概要:在《史记》中,是存在一定的伦理评价标准和褒贬意识的。但它的标准并不完全符合统治阶层的利益原则或世俗的道德意识,也不是狭隘单一的。甚至,前后之间不妨有些矛盾。如《伯夷叔齐列传》歌颂了二位贤君子“不食周粟”的忠节,《管仲列传》却又赞美起先帮助公子纠与齐桓公争位、失败后不肯殉节、从囚牢里出来又做了桓公重臣的管仲,说他“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游侠对社会统治秩序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司马迁是明白指出了的,却不妨赞扬他们重然诺轻生死的义风。甚至,《酷吏列传》激烈抨击了酷吏的残忍,《太史公自序》又说“民皆本多巧,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故酷吏也有存在的理由。这些并不是因为司马迁观念混乱,而是他看到社会本身的复杂性,需要广泛而多视角地理解各种人的生存方式。即使是他所反感的人物,也尽可能如实地描写,不简单地一笔抹杀之。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记言为《尚书》,记事为《春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却是司马迁的

《史记》选读模块设计,标签:史记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在《史记》中,是存在一定的伦理评价标准和褒贬意识的。但它的标准并不完全符合统治阶层的利益原则或世俗的道德意识,也不是狭隘单一的。甚至,前后之间不妨有些矛盾。如《伯夷叔齐列传》歌颂了二位贤君子“不食周粟”的忠节,《管仲列传》却又赞美起先帮助公子纠与齐桓公争位、失败后不肯殉节、从囚牢里出来又做了桓公重臣的管仲,说他“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游侠对社会统治秩序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司马迁是明白指出了的,却不妨赞扬他们重然诺轻生死的义风。甚至,《酷吏列传》激烈抨击了酷吏的残忍,《太史公自序》又说“民皆本多巧,奸轨弄法,善人不能化”,故酷吏也有存在的理由。这些并不是因为司马迁观念混乱,而是他看到社会本身的复杂性,需要广泛而多视角地理解各种人的生存方式。即使是他所反感的人物,也尽可能如实地描写,不简单地一笔抹杀之。

《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中国古代史传文学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具规模,记言为《尚书》,记事为《春秋》,其后又有编年体的《左传》和国别体的《国语》、《战国策》。但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史学著作,却是司马迁的首创。《史记》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史传文学的发展已经达到高峰。

 《史记》是传记文学名著,但它具有诗的意蕴和魅力。《史记》指次古今,出入风骚,对《诗经》和《楚辞》均有继承,同时,战国散文那种酣暢淋漓的风格也为《史记》所借鉴,充分体现了大一统王朝中各种文学传统的融汇。

  《史记》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 司马迁作为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在《史记》一书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为后代作家树立起一面光辉的旗帜。《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勇于牺牲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人格自尊精神。《史记》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从不同侧面集中体现了上述精神,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他们以鼓舞和启迪。

 《史记》是传记文学的典范,也是古代散文的楷模,它的写作技巧、文章风格、语言特点,无不令后代散文家翕然宗之。从唐宋古文八大家,到明代前后七子、清代的桐城派,都对《史记》推崇备至,他们的文章也深受司马迁的影响。 《史记》在语言上平易简洁而又富有表现力,把许多诘屈聱牙的古书词句译成汉代书面语,还适当地引用口语、谚语,显得生动鲜活。《史记》语言多是单行奇字,不刻意追求对仗工稳,亦不避讳重复用字,形式自由,不拘一格。正因为如此,历史上的古文家在批评骈俪文的形式主义倾向和纠正艰涩古奥文风时,都要标举《史记》,把它视为古文的典范。

 《史记》的许多传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为后代小说创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许多基本手法,在《史记》中都已经开始运用,如:使用符合人物身份、性格的语言,通过具体事件或生活琐事显示人物性格,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中加以表现。从唐传奇到明清小说,在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场面描写等方面都可以见到《史记》的痕迹。同时,古代作家还从写法上探讨《史记》与小说的关系,得出了许多精辟的结论。

  《史记》的许多故事在古代广为流传,成为后代小说戏剧的取材对象。元代出现的列国故事平话,明代出现的《列国志传》,以及流传至今的《东周列国志》,所叙人物和故事有相当一部分取自《史记》。明甄伟的《西汉通俗演义》,也是大量利用《史记》中的材料。《史记》的许多人物故事相继被写入戏剧,搬上舞台,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所载,取材于《史记》的剧目就有180多种。据李长之统计,在现存132种元杂剧中,有16种采自《史记》的故事。后来的京剧也有不少剧目取材于《史记》。总之,《史记》成为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的材料宝库,它作为高品位的艺术矿藏得到反复地开发利用。(《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史记》的风格特征

 《史记》的叙事写人都围绕“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宗旨,司马迁虽然也从琐碎的生活细事写起,但绝大多数的人物传记最终都在宏伟壮阔的画面中展开,有一系列历史上的大事穿插其间,他所选择的题材多是重大的。司马迁不是一般地描述历史进程和人物的生平事迹,而是对历史规律和人物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透过表象去发掘本质,通过偶然性去把握必然规律。这就使得《史记》的人物传记既有宏伟的画面,又有深邃的意蕴,形成了雄深雅健的风格。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谈到《史记》的创作目的,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就意味着《史记》的创作,不仅仅在于记载史实,作者更想要通过展示一系列历史人物的活动,形象地展现和推究人类的生活与生存方式、人类在天地间的作用与地位、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矛盾与困境。而这也正是文学的根本目的。鲁迅在其《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所谓“无韵之《离骚》”正是就《史记》的文学成就而言的。

应该说,《史记》的核心部分——本纪、世家、列传,基本上由人物传记构成,它既有很强的故事性、戏剧性,又通过这些故事来塑造人物形象。在《史记》中,司马迁除了记述历史事件以外,具有强烈的再现历史场景和人物活动的意识;除了政治和伦理评判以外,还有更强烈的从多方面反映人类生活的意识。所以《史记》的叙事方式,具有很明显的文学性。概括来说,《史记》的叙事艺术具有如下特点:

一、寓褒贬于叙事之中

《史记》的叙事角度,以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为主。司马迁作为事件的叙述者,几乎能够超然于事件之外,只是在最后的“论赞”部分,才作为评论者直接登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方式,为作者舒展自如地设置场景和展开叙述提供了广阔的回旋余地。当然,所谓客观叙述,并不是不包含作者的立场和倾向,只是不显露出来而已。历史事件的展开,素材的取舍,人物言行举止的刻画,不同人物在其历史活动中的对比,实际也体现了叙述者的思想感情倾向。

以选修教材中的《高祖本纪》为例,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写高祖置酒未央宫,为太上皇祝寿,有这样一句话:“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刘邦的揶揄举动,使太上皇尴尬难言,引起殿上群臣高呼万岁,大笑为乐。刘邦这种自矜声色,表面上看是对自己父亲的尊重,实际上是在对父亲当年的说法进行嘲弄。这句话充分暴露了刘邦灵魂深处渺小鄙陋的一面。这就是前人所说的“寓褒贬于叙事之中”。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就是这样经由文学的感染来传达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史记史记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史记
》《《史记》选读模块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