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88好学网教育学习大全语文教学中学语文中学教案大全选修教案综合资料《李白传》全文阅读» 正文

《李白传》全文阅读

[10-21 00:01:39]   来源:http://www.88haoxue.com  综合资料   阅读:68806

概要:……才将圣不偶,命与时俱背。独立山海间,空老圣明代。…… 人们看他过得很悠闲,他也觉得很适意。谁知他在敬亭山上独坐,正感到四大皆空,六根清净,却忽然有一种大孤独、大寂寞,从内心深处袭来:“我对世间的一切都厌弃了,世间的一切对我也厌弃了,只有这座小山是我唯一的伴侣了。”于是他口占一绝: 作者: 凤莫忆 2005-6-22 11:33 回复此发言 3 《李白传》·南下宣城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原来他的悠闲生活和恬适心境,竟如河上的春冰,只是表面上的薄薄一层。任何一个小石子投上去,便可以把它击破。薄薄的冰层下面依旧是奔腾的河水,打着回旋,翻着浪花。 李白不远千里来到宣城,本来是想求得身心的安静,结果在安静的生活中,又感到寂寞难耐,于是便在次年春出游宣城各县及其旁郡。南陵县丞常某是李白故人,款待十分热情,还陪着他看了铜官矿,游了五松山。然后李白又到了秋浦,县令崔某也很好客,也陪着他欣赏了秋浦风光。然后李白又到了青阳,当地名士多人陪他游了九华山,还请他和大家联句作为纪念。然后,李白又到了泾县。泾县县令汪

《李白传》全文阅读,标签:综合资料大全,http://www.88haoxue.com

……才将圣不偶,命与时俱背。独立山海间,空老圣明代。……

  人们看他过得很悠闲,他也觉得很适意。谁知他在敬亭山上独坐,正感到四大皆空,六根清净,却忽然有一种大孤独、大寂寞,从内心深处袭来:“我对世间的一切都厌弃了,世间的一切对我也厌弃了,只有这座小山是我唯一的伴侣了。”于是他口占一绝:
 
 
 
 作者: 凤莫忆  2005-6-22 11:33   回复此发言   
 
--------------------------------------------------------------------------------
 
3 《李白传》·南下宣城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原来他的悠闲生活和恬适心境,竟如河上的春冰,只是表面上的薄薄一层。任何一个小石子投上去,便可以把它击破。薄薄的冰层下面依旧是奔腾的河水,打着回旋,翻着浪花。

  李白不远千里来到宣城,本来是想求得身心的安静,结果在安静的生活中,又感到寂寞难耐,于是便在次年春出游宣城各县及其旁郡。南陵县丞常某是李白故人,款待十分热情,还陪着他看了铜官矿,游了五松山。然后李白又到了秋浦,县令崔某也很好客,也陪着他欣赏了秋浦风光。然后李白又到了青阳,当地名士多人陪他游了九华山,还请他和大家联句作为纪念。然后,李白又到了泾县。泾县县令汪伦本是倜傥之士,又雅好诗文,更兼对李白渴慕已久,因此一见之下,如仰天人。特地邀请李白到桃花潭汪氏别业中盘桓多日。临别时,汪伦又特地约了一群乡亲到河边给李白“踏歌”送行。李白为主人盛情所感,立时口占一绝: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宣城各县人士的盛情使李白的苦闷也得到一些缓解,但“白发三千丈”的感慨也出现在他的诗中。

  李白回到宣城已是北雁南飞季节。日里饮食无味,夜里辗转难眠。正在无可如何之时,恰好族叔八品监察御史李华出使东南,路过宣城。两人见面以后,互道契阔已毕,李白便邀李华同登谢朓楼。名为览胜,实则谈心。李白多么希望从李华口中得知一些朝廷近况,多么希望从笼罩四野的阴霾中看见一线光明,结果李华谈的一连串消息,无一不使他愁上加愁:

  杨国忠为邀功固宠,滥用武力,出兵南诏,至西洱河,大败。他却将真相掩盖起来,继续出兵,竟至全军覆没。前后伤亡几达二十万之众。

  皇帝依然沉湎声色,宴游无度。杨氏兄弟姊妹皆列土封侯。诸贵戚以进食相尚,竞献水陆珍馐,一盘之费,中人十家之产。

  关中水旱相继,去秋霖雨达六十日。物价暴贵,斗米千钱。街头巷尾,一片啼饥号寒之声,朱雀门大街上也出现了饿殍。

  李华自己呢,虽然身负监察重任,专司考核吏治,但在权臣窃柄,贪猾当路的情况下,事事掣肘,寸步难行。此次奉命出按郡县,发现不法之事多起,一寻根究底,都牵涉到朝中权贵。想不管又恐失职,想管又管不了。他大着胆子给皇上奏了几本,至今还提心吊胆,恐怕凶多吉少。

  李华所谈种种,无一不证实李白的不祥预感:昙花一现的盛世即将一去不复返了,大唐王朝的太平天下就快完结了。

  两人正相对无语,忽听得“咿哑”之声从空中传来,抬头一看,只见一行雁阵乘着万里秋风,自北而南,横过宣城上空,没入天际。秋风和归雁好像把李白的愁心引了开去,于是他们又开怀畅饮。

  接着,他们又纵谈诗文。从庄、骚谈到史、汉,又从建安谈到六朝。两人不约而同感到,古代杰出的作者无一不是逸兴超迈,壮思腾飞。可见,必须有第一等襟怀,才能有第一等诗文。李华问及李白近作,李白朗诵了他的《横江词》。李华听了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你这一组《横江词》正是如此。”李白问及李华近作,李华朗诵了他的《吊古战场文》。李白听了说:“这篇文章更在你先前的《含元殿赋》之上。名为吊古战场,实则吊今战场。”李华说:“和你的《战城南》一样。”

  最后,他们又谈到谢朓。在赞赏谢朓诗才之余,又为谢朓的身世感叹了一番。这位才华绝代的诗人,不幸受人诬陷,死于狱中,只活了三十五岁。故钟嵘《诗品》有云:“恨其兰玉早凋,故长辔未逞。”

  古人的悲剧,使李白不禁联想到自己也是有志莫申,顿时又觉愁思汹涌,如江似河,连刀也斩不断了。

  于是李白在谢朓楼上挥笔写下了《陪侍御叔华登楼歌》①: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①此诗题目误为《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应为《陪侍御叔华登楼歌》。
 
1 《李白传》·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暴风雨终于降临了,滔天浪终于起来了,渤海上的长鲸终于张开撑天拄地的大嘴,露出排排雪山似的牙齿,向着中原窜来了。霎时百川倒流,洪水泛滥淹没了河北平原,浪头直扑洛阳,直扑潼关。龙楼凤阙在摇晃,玉阶丹墀在倾斜,整个大地在震动。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安禄山以二十万之众反于范阳。引兵而南,烟尘千里,河北诸郡,望风瓦解。

  叛乱的消息传来时,五十五岁的李白正在金陵作客。虽然这场叛乱早在他预料之中,虽然两年前他已有遁世避乱的打算,但事到临头,他才发现在保全自己身家性命上并无任何准备。宗氏夫人还在睢阳,爱子伯禽还在瑕丘。女儿平阳倒是已经出嫁了,少分一半心,但睢阳和瑕丘这两地就够他为难了。他是去瑕丘接儿子呢,还是去睢阳接妻子呢?幸好他的门人武七赶了来,自告奋勇替他去接伯禽,他便自去接宗氏夫人。

  叛军的铁骑向南飞奔,李白和武谔的马匹向北飞奔。叛军的铁骑踏过冰冻的黄河,李白拉着宗氏和潮水般的难民涌出睢阳南门。

  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当朝廷派出的由金吾大将军高仙芝率领的东征军刚从长安出发,叛军已经过了黄河.河南诸郡又相继失守。

  李白和宗氏随着逃难的人群向南奔亡。宗氏蓬头垢面,李白衣冠不整。他们一边走,一边回头望,只见北方天空,浓烟弥漫。李白眼前闪过开封的影子:城楼上挂着人头。李白眼前闪过荥阳的影子:城墙下堆满了尸首。李白眼前闪过睢阳的影子:城中是一片火海。大路上一股人马涌来,传说着东京沦陷的消息。李白眼前又闪过洛阳的影子:叛军像潮水般从四面涌进城门,涌上宫殿。……他伤心地摇摇头,挥去泪水,继续赶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下一页


Tag:综合资料综合资料大全语文教学 - 中学语文 - 中学教案大全 - 选修教案 - 综合资料
》《《李白传》全文阅读》相关文章